芦花荡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1读后感

请欣赏芦花荡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读后感 篇1

老师为我们讲了《芦花荡》这篇课文,使我收益非浅。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这时,老师提问题了:第二天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想些什么呢?

之后,我们就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我认为这时她会想:老爷爷怎么这么有能耐,把他说的话怎么就当真了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了粮食,人们怎么办啊?他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人们的救命恩人啊!

不过,好在老爷爷有抗日经验,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打败了那几个日本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我真的.想说:老爷爷,你的自尊自信,出奇制胜是多么地令人敬佩,多么地令人敬仰啊!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老爷爷那充满活力,智勇双全,自尊自信,爱国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 篇2

天太冷,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刚关了冷空调又得开热空调。天气越来越奇怪,想找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绝好境界,却很难觅了。似乎有冬的萧瑟,街上到处是裹紧衣服匆匆走着的人。

教室里倒是出奇的暖和,没有风的肆掠。今天走进的是孙犁的《芦花荡》,没有弥漫的硝烟,也没有惨目的血腥。战争似乎在这里被荡涤了,月明风清的夜晚,苇塘里滴落的星星,稻米和着肥鱼的香味,白绸子样的水鸟,紫色丝绒般鲜嫩的芦花------能把战争演绎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看来也只有在白洋淀这地方,也只有孙犁了。

学生们听得很专注,眼神里更多的是详和。他们的身边没有大片大片的芦苇,更少见到扑腾而过的水鸟,可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孙犁笔下的'芦花荡。可他们哪里明白,如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在美丽的芦花荡里,每天是怎样惊恐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是怎样小心翼翼地打发着每一个日子,是怎样无奈地着着自己家乡一片片的被践踏,美丽的芦花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充满了血腥的战场。

铃声响,我们把思绪从芦花荡中走出,外面还是呼呼的风,似乎还可看见满塘的芦苇。

芦花荡读后感 篇3

一个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时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破短裤,拿着竹篙,站在与他相依为命的船上。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有短短的、精神的花白的胡子,一双眼眼睛格外的尖利有神。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己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面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

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作文!”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这个鱼鹰就是孙犁《芦花荡》中的老头儿。

芦花荡读后感 篇4

《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但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 篇5

在读《芦花荡》的时候,会发现老头子很自信和自尊,并且他驾驶船的技术的高超。可是他太自信了,才使得里面两个女孩中的大女孩子受伤了。老头子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人,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异常精神,有一对深陷明亮的眼睛。

老头子在文章里说:“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还对别人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那里说明了老头子技术高超,对自我十分自信,没有把敌人当回事……

文章里写:“那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那里突出了老头子想的`计划很周全,让日本鬼子们放松了警惕,好让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最终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那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头子对日本人的痛恨,把他们脑袋比成顽固的老玉米。想打死他们。

我们要学习老头子,学习他的精神。

芦花荡读后感 篇6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来去自如地穿梭在其中。他让日本鬼子感到了胆寒,让抗日战士感到了快乐。但有一天,他因为过于的自信和自尊,在接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回苇塘里休息的时候,一时大意让其中的'一个叫大菱的女孩子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扫中了,受了伤,他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此次任务而感到内疚、自责。他发誓要让鬼子们血债血还,同时还要二菱去看,给他作证。

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英雄般的行为,她想着这位老同志在昨天所说的话可不是放的空炮,自己还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呢。别看他这么大把年纪了,还真是个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着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的样子,而且他还足智多谋。原来他在船头放了一大堆又肥又大的莲蓬,自己还在有滋有味的剥着莲蓬吃,是为了引起鬼子们的注意,鬼子们哪里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驾船的本领可真就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圈圈呢。鬼子在水里被驾船的老头子弄的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一股血从水里冒了上来呢?老同志还没有动手啊,鬼子怎么就怎么哗哗的流血了呢?一定是水里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点子。原来他有他的本事,可以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们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能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地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去,让她知道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让她安心养伤,早日康复,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芦花荡读后感 篇7

作者孙犁他用词好,清楚地写出了这篇文章中的主要性,清楚地写出老头子的英勇行为,也写出老头子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采用了许多的夸张手法,比喻手法、拟人手法……把故事中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写得很清楚,在抗日时期,每一个人都应该纷纷逃难的时候,可老头子却是这么勇敢出来抗日。这一点提醒了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也记载了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写出了战争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与真善美与假恶劣丑的两个极端,可以了解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者也清楚地把握了人物和事件,只有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要点。

芦花荡读后感 篇8

越残酷的战争越需要有美丽的心灵。

战争的炮火熏乌了人的眼睛,穿梭的子弹制造着硕大无比的惊恐与焦虑。战争的残酷无情剥夺着人们脆弱的心灵,战争是难以抹去的污垢,让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无法擦拭。如何让这样的人们在硝烟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如何让饱受折磨的人们在漫长的封锁中缓解心灵的苦痛,这需要有某些东西带给人们新鲜的气息。此时,文学就成了浸润心灵的一泓清水,而孙梨就在此刻创造了似水的文学。他用《芦花荡》洗着人们脸上的血污,抚摸着痛苦的心灵。在压抑与无奈中,在战斗与渴望中,《芦花荡》给战争一些诗意,给芦花荡一些风月,给心灵一些宁静。

芦花荡本不缺少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芦花荡》用轻巧的笔勾勒着清新的战争生活,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这篇文章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战争画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战争的印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战争感受。这也就是孙梨要做的',而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当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只不过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芦花荡的“景”上,写出了景的诗意,创造了诗意的心灵。

文章开头就以天上的星星驱赶着阴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润,而且要“滴落下来”,看在眼中怎舍得离开她,顿生爱怜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芦花荡,牵动着每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心,让痛苦也随着天上的星滴落去,随着荡里的水静下去。这只是开始,还有“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带着俏皮可爱之感,月本就有情,在这一片水天中似一个微笑的脸挂在天空,让人们在苦闷中找寻到了快乐,有童真,有幸福,这月下的人仰着的脸也应是笑的。“浮”字写出了轻盈、缥缈。水天都在这星月下朦胧起来,仿佛带着人们进入了梦境。悠悠的芦花荡,变幻出诗意的神情,让人们忘记了这就是战场,忘记了昨日的激战,忘记了身心的痛。

这就是战场上的画境,是芦花荡醉人的美景。孙梨用诗意的自然景色赋予了战争另一种氛围。作为故事,孙梨更用诗意的生活淡化着战争,制造温馨甜美的渔家气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一条小船编织出了一个个轻松优美的生活图景。

月夜行船:“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最能营造诗情画意的莫过于小船,月色、清波、芦花、一叶小舟、一个“渔人”,营造出一个宁静清幽的月夜图景。“飘”字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松、欢快。似有微风浮过苇塘,一片苇叶随风飘过水上,飘在清幽的月夜,仿佛能听到船桨轻快的击水声,老头子带着“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

芦花荡读后感 篇9

我轻轻合上书,眼前仿佛浮现出书中那精彩的画面:在芦花荡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若无其事地撑着一叶小舟,悠闲自得地绕着圈,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而他身后,一大群的日本鬼子拍打着水追过来,可不久,他们的哀叫声接二连三地响起来。原来老人巧妙地在水下暗设机关,消灭了一大群鬼子。

这正是孙犁笔下《芦花荡》里那勇敢的老人形象。每天他撑着船,为芦花荡里的人们送去柴米油盐。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神态自若,在敌人面前,他毫不畏惧。在他眉宇间,深深的皱纹里都透着对敌人的无比憎恨。

我为老人的英雄行为惊叹不已。回想自己曾经胆小懦弱,我的脸红了。

还记得我的好友辉煌生日的那天,她骄傲地炫耀着自己的单骑,让我看着脸上就红一阵白一阵的。哎!谁叫我还不会骑呢?第二天我就嚷着去买了辆自行车,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和妈妈只好推着车回家。一路上,我总觉得所有人的异样目光都落在我身上,或明或暗。“瞧!都这么大了还不会骑!”我羞得连车把都不敢去扶一下,一个人低着头远远的跟在妈妈的后面。一到家就把门锁上,偷偷地在家里学骑车。我骑在上面左右倾斜,到处撞壁,身上红一块紫一块!出去骑吧,我都这么大了才学骑车,准会被人笑掉大牙。但这毕竟是家不是什么体育馆,还是出去骑吧,不行!如果不巧碰到什么朋友同学,一传十,十传百,到时候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不会骑车,我的脸往那儿搁呢?不行!绝对不能出去学!我不能成为别人的笑话。我继续艰难地左右撞壁。看着别人轻快地骑着车,我不知多少次暗下决心,可最终还是没有勇气。

《芦花荡》里的老人,虽然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着的英勇的交通员。想到这里,我的脸更红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先队员,我怎么能为了面子躲在家里,如此胆小懦弱呢?从现在起,我要学习老人勇敢和无畏,骑出家门骑出一片勇敢的天地,做一只翱翔蓝天的雄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