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
我们今天学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启发之大,决心学习孔子那般高龄了还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誓言。
《孔子学琴》大概讲述了了五十岁那年,孔子特意向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他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课文中的一晃十天,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学过多少天,从这些时间词语中,我知道了孔子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的良好学习态度,还有他那坚持一个月学一首曲子的技巧。师襄未告诉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可是孔子那炉火纯青的琴艺都体会出来了——弹得是体恤百姓、胸怀博大的周文王。
是啊!做人就要学习孔子的品质。例如学一篇课文,如果小明只懂得中心思想便学下篇,在过一段时间后那他就会后忘掉。如果小明能理解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并且能够背诵,这就算是学懂得了。可小明如果此时满足了,那他也就白学了。可小明没有呀!他继续学习,达到会理解一个段意,学过一篇文章后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就算学完了吗?不,只有认真复习,反复琢磨,这篇文章就会深深地映在脑海里,经久不忘。
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就说我吧,我用笔画了一幅画交给老师看,老师说:“画得好是好,不够生动,画里的人可以再夸张一点。”我按照老师说的把画画得生机勃勃,并且涂上颜色,再交给老师,老师皱了皱眉头指出:“颜色对比还要鲜明一点,我似懂非懂点点头,再次改后又交给老师。老师思考片刻说:“人物是主体,还要再画大一点。”我将人物按比例放大又交给老师,老师这才同意我按照要求重画一幅,我又重画了这张画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笑了。
看!每做一件事运用孔子那永不满足的精神反复来回,便可以把一件事做得完美无缺了。这说明敢于下功夫就有好的收获,正所谓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就会磨成绣花针啊!”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3
对于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当然,这本书也阐释了孔子对于他这一生的哲学和理念。不过对于这本书,我最欢的一句话还是,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用简单话来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有。"不逆诈"就是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不能先怀疑对方的动机,去质疑别人。而只有那些内心坦荡,内心光明,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倾向把对方想象成为一个好人,这就是“不逆作"。
正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老是用猜疑的眼光对待别人,那么他就会失去生活、朋友以及周围的一切。
在我们班里,开玩笑的人,不少。如果他和你开一次玩笑,你就对他大喊大叫,无法理喻。那么这个人下次还会再主动理你吗?还会跟你交往吗?只会让人感到自已是个爱发脾气,不够亲近人的家伙,久而远之,大伙便会主动疏远你。
比如我们班的x×,他最爱开玩笑,特别是跟我。但我不想去猜疑他,那样只会让自已变成"套中人",套在其中。而在学可忙碌时,有人跟你开个玩笑,是最好的。你既可放松一下身心,也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细数下来,我也被他"骗“了不止五次,可我是快乐的,偶然被骗几次又何妨?
就如书上讲的:人生最大的损失,恰恰是为了防止可能被骗,终身做了套中人,这样,丧失的东西就多了,而社会也是这样。
假设在社会提倡"人防人",那么,便是一切人防着一切人,我防着你,你猜着我,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彻底分裂。自认为,有防人之心所想的,便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而人这一辈子,要是防人的话,肯定是拿大辈子的生命作交换。这样活着,你愿意吗?更何况每天都要提心吊胆,长时间下去,没有一个人是不崩溃的。
所以对于"防人之心不可有",我是支持的,因为防人之心是中国人的老毛病,而药方正是孔子所说的话。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4
《孔子故事》是现代作家李长之所作,通篇以简洁的语言详尽地叙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本书以孔子的成长及政治生涯为主线,详尽地描述了孔子在政治和教育两大领域的成就,特别是在教育上的伟大成就。今天我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谈几点我的看法。
分析现实教育,纵观教育历史,认真研读《孔子故事》不禁觉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有之即发射出耀眼的光辉,经久不衰,即使是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依然显示出他不凡的魅力!
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仁”,“仁”即“爱人”,是教育的本真。仔细品味现代的教育现状,人们都在埋怨:如今的孩子是一代比一代自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实原因简单,因为我们的教育不知从哪一天起,就变成了只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东西“仁”的渗透与传递!过分的溺爱与过度的物欲的满足,使得孩子们觉得他们只有被爱的权力,而不知道他们更应该有“爱人”的权力和义务,久而久之,稍有不如意就会心生埋怨甚至怨恨!会干出悔恨终生的事。一个人,有了“仁”就有了责任感,有了动力了!所以“仁”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基础。在孔子成就自己伟大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定的目标,不管目标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孔子就会坚定自己的步伐,排除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进。
在现实中,由于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使得好多孩子都表现出精神的极度空虚,生活得特别盲目,生活没有目标,学习似乎只是要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所以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地快乐、自主地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把坚定的大目标,分解成不同时间的小目标,逐一去实现,最终实现快乐学习。
孔子思想,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读、学习。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5
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6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他们的思想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历朝历代都有着无数专家学者倾其一生来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评注,在这次郑州市教育局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有幸在学校党支部的推荐下读了林语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主张阶级分明,这与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与同时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异还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
人们每提及道家,就必说老子。老子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师,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张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朴,主张田野风光的生活、文学、艺术;他代表奇异幻想的世界,有着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给这物质世界带来少有的统一和灵性。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是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则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
或许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长才会有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们并不需刻意评判孔、老的孰优孰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毕竟都是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7
老子教导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是很注重德行的,但他们的容貌看起来会有些愚钝。老子所说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且智慧的‘收藏’,不是智慧的不足,而是智慧的收敛,不是智慧的麻木,而是智慧的蛰伏。”
比如,在街上发现了一个鼓鼓的钱包。有的人可能会说,今天运气太好了,拿着这些钱去吃点儿好吃的吧。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很聪明、运气很好。但这件事有其他的做法,可以捡起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根据钱包里的身份证明来锁定失主。还有一种做法是,路不拾遗。有钱不捡,貌似很蠢笨,但细想开来,倘若每个人都能有君子的德行,对路上的钱包路不拾遗,那即使过一天、一个星期,哪怕过一个月,失主沿路寻找,就一定能找到丢失的、没有被动过的钱包。如果每个人都因德而愚,世界会不会更多一些美好,更多一些信任,更多一些明媚。
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故事,国王发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种花,谁种的花最美,就选谁当继承人,到国王约定好的日子后,孩子们怀抱各种美丽的花,只有一个孩子手捧空花盆,而最终国王选了他当继承人,因为分发的那些种子都是煮熟的,根本种不出花。空花盆孩子老老实实播种照料国王给的种子,看上去是那么愚笨,但他诚信踏实的德行赢得了国王的信任。那么,到底是努力捧来美丽花朵的孩子更有智慧,还是空花盆孩子更有智慧?
在学习中,我为了在短时间内把作业完成,会应付着写,还想着自己好聪明,糊弄了老师,得出空闲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但其实我欺骗了自己,考试会令我原形毕露。小聪明终究不能称之为智慧。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君子德行的人,不在意别人眼中愚钝的自己,做正确的事,以君子德行要求自己,收敛智慧,蛰伏智慧,收藏智慧。
读《孔子学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8
寒假里读了《孔子是个好老师》这本书,说真的不太喜欢这本书。因为讲的都是我之前已经知道的有关孔子的思想,所以说觉得没有新意,虽然这本书的语言是诙谐的甚至幽默的。尽管如此,也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丑人要对自己负责
林肯曾经说过:一个人过了30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相由心生,面相祥和往往是因为心地善良。我们虽不能以貌取人,但也不可无视相貌存在的意义。从心理学讲,人的相貌分为形貌和神貌。天生的相貌就是形貌,后天培养出来的相貌就是神貌。孔子虽然“生而首上圩顶”但给人的印象确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形貌天注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后天的神貌却是可以修养得来。
作为教师,良好的形象气质佳会给我们的学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断不可通过整容来修改我们的相貌,而要通过博览群书来提升我们的气质,通过真诚待人来提升我们的修养,通过信守承诺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端庄、大方、得体!
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凭空猜想,不随便绝对肯定或否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毋意,就是不要提前下结论,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去处理事情。我们可以畅想美好的事物,但对事实不可乱作判断,对人的道德品行更不可妄加揣测,尤其不能往坏处揣测。毋必,就是要避免走极端,非是即否的简单思维会使人变得愚蠢。毋固,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老是拘泥于以前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跟不上现实的变化。毋我,就是要多听听别人怎么说,不要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的真理。这四点归结为一点就是:不要任性。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游刃有余。
三、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子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