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千年一叹》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文明——世域延续千年的漫长路途,惩戒的锋刃和贪婪的箭矢以耻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残败的迟暮下幻灭,渐渐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众叛亲离之际,独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叹息的笔尖下,圆明园破碎的垣柱,为岁月所勾勒;大流士宫殿兀长的裂痕,为时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叹息,阅览的是文字,铭心的是文明。
倾听爱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视埃及边境森森军容,文明的陨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诠释,余秋雨先生以坚实的脚步,迈向文明残存的圣地,寻觅文明千年的讯息。已逝的滚滚黄沙,忘却遗留的远去背影。千年一叹,咏叹不止。字里行间的情所依恋的是湮灭于战争之下的废墟。文明与私心的斗争何时归回于尽止?回溯昔年,先人耗尽毕生心血创造了文字、语言,以友好的沟通缔结生死契约,但也正因此,才铸就文明的毁灭。千年一叹,所叹息的正是那为终结之光照耀的文明。
回首今世,我们依赖的现实,终将沦为后世人眼中硝烟般的遗地,或是天灾的降临,或是异域的侵击。人性的蠕虫蛀蚀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侵食我们的现实文明,无休止的破坏,最终必将迎来灾祸。我们期盼碎石瓦砾间能诞生希翼的萌芽,在饱经风霜之时,给予故地生机。千年以来,多少文明经受着苍凉、荒芜。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发出感叹:“盛极必衰吗?”当希腊帝国厮杀于血之洪流,中华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沉默,中华文明免遭战争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仅仅作为文明的见证,心灵的宽慰,逝去在文明之峦的顶峰,化为叹息。等待千年之后未来的发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叹息归结于此,文明之海几近枯竭。
千年一叹,叹于心底,叹于脑海,出于对文明悲愤写作成书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灵魂为众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应该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许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触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确实很让人心痛。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后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需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可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确实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造、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后必然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需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为了最后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说我们的高中生活就绝对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高中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天堂了,因为到了大学之后,就有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单的了。所以说,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须做的,还应该多体验生活,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再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后记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千年一叹》也的确是叹,从消失的迈锡尼到神秘的金字塔,从混战的中东到卸负的尼泊尔……昔日盛极一时的文明滥觞如今却残影斑驳。
还记得作者曾经在文中多次描绘贫穷、污浊甚至战乱的情景。孩童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群众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会的管制,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当苦难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最唏嘘的哀叹不是文明古国的湮灭,也不是往日辉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该提笔写字的年纪却赤着脚在街上伸手乞讨,眼神依旧充满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生存。
这着实是一场伤痕之旅,伤痕之处有故事,有典故。盗窃、毒品、挟持、绑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难有所指望。战争的一方为“精神盔甲”所武装,表面上强悍好勇,实际上狭隘气短,长此以往必然无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无暇思考个体价值尊严。
身份的基点在于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个人。不必强求人人在文化纷杂的氛围中保持坚贞的信仰,可总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净土,好让先贤的文化可以落叶归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引颈看去,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铸成的大门,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题记
曾经的我喜欢,向往西方文化,曾经的我心里想过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在这个地球上我偏偏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现在终于懊悔,终于惭愧,好像深深地说上一句:对不起,祖国!
读了《千年一叹》,我的心随着作者穿越了西奈沙漠,格朗高地和伊朗山脉,我的泪随着作者洒落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畔。曾经与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如今这些灿烂文明源起的地方已荒凉到让人落泪的地步,文明的遗迹沦为废墟,留下的只有那穿越千年的叹息,与那穿越千年的泪滴。
这些文明有的被穷兵黩武的罗马文明侵占过,有的被尚武的迈锡尼文明侵占过,而就在其他文明被一次又一次的侵占,一次又一次的毁坏时,我们中国的文明却始终保持着中华文明的真谛与精髓。在其他文明像沙漠中的细流一样看不见明天时,我们的祖国却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尊严,一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