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啊,看完了!”宁静的家中响起了我的一声呼喊。三天之内,我迫不及待地把老师推荐的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给看完了。
这是一本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看书的时候,我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那可是真入神啊!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萧红本人小时候在祖父老家呼兰河小镇上的种种故事。看完以后,我觉得虽然呼兰河小镇的生活有一点沉闷,又有一点特别。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作者萧红都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出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书中有一群小人物,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但是萧红并不只是要渲染底层的苦楚,在书的后半部分,她浓墨重彩地描写父代母职、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凸显了卑者人性可敬的一面。这本书还能告诉我们城市中见不到的东西。
这是1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在暑假里,我终于拿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书——《呼兰河传》。我不知从何时起,就想看这本书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开始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共有七章,每一章又有几个小节。有几章是来描写呼兰河镇的全貌;有几章是来写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呼兰河镇的人物;有一章是写呼兰河人的“精神盛举”;还有一章专门写作者祖父的`花园。
我曾为作者小时候的天真会心地笑过;曾为小团圆媳妇的死去而惋惜;曾为呼兰河人的迷信而感到担忧;曾为作者祖父的花园的美丽而感到羡慕……作者写出的字句十分生动优美,能让读者融入环境里。作者笑,我也跟着开心;作者哭,我也跟着悲伤。
这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我反反复复读了四五遍。每一遍都会发现新的知识;每一遍我都会有新的见解;每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本书,我真是百看不厌!
爸爸妈妈也为这本书而着迷。爸爸说:“这是一本我读过的最好的名著!”妈妈也说:“这本书的文笔十分了得呢!”
现在,我又要去看《呼兰河传》的其中几章了!再见!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失去了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精神上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鱼失去了海水。而今天,我就读了一本让我有前所未有的感受的一本书——《呼兰河传》,让他来作为我的营养品。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代表作,小说共分七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在那个灰色的年代里,人们平凡而卑微的生活。那里有明亮的天空,有美丽的后花园,有和蔼可亲的外祖父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命运悲惨的小团圆媳妇,有杀人无数的大泥坑,有愚昧无知的百姓和性情古怪的有二伯,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红颜薄命的小团圆媳妇了。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是旧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象征。
还记得那双骨碌骨碌的眼睛,记的那张微笑着的脸,那一头齐到膝间的又黑又长的秀发,她才十二岁,花一般的年龄,却因身材高大而被说成十四岁,她原本应该跟我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却做了别人的童养媳,刚进门没几天就受婆家的气,而那些邻居不但不同情反而说她该打。“正义”儿字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渺小,那么的不值一提。直到婆婆把媳妇打出了毛病,婆婆才知道悔改,但为时已晚,且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犹如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地严严实实,因此,她仍然无法摆脱旧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思想,于是花大手笔左次右番地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说长的、道短的、说死的、说活的样样都有。最后婆婆为了给团圆媳妇“治病”决定给她大规模的“洗澡”还记得在此之前,作者给了她一个玻璃球玩,可她却东张西望,等她的婆婆走远时,才敢坐起来玩,可怜的团圆媳妇连玻璃球都不能正大光明,这样小的年纪却被套上了枷锁,失去了本应属于这个年纪孩子的自由······我的内心感慨万分——当晚,小团圆媳妇 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尽管是这样残忍的场面,却能引来成千上万看热闹的人,而且各个眼睛发光、精神抖擞,多么让人心寒的场景······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不饮不食,似睡非睡,但她家的人,却认为这是要真魂附体,因此不但不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就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百般折磨、百般蹂躏之下被残忍地剥夺了,永远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谁呢?那就是我们旧时期的中国——千疮百孔、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百姓民不聊生、众亲流离,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更不要说什么精神和思想了,他们愚昧无知、迷信盲从,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有任何的目标和希望······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十二岁的时候,又在干什么?或许是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或许是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也或许是在全神贯注地听课。有父母关心、同学关爱、老师关注、无忧无虑、没有烦恼,这幸福快乐的童年与那个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再看现在美丽富饶的中国,我不禁感慨:世事变迁,岁月蹉跎,几十年前的中国贫困潦倒,而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决定着人们思想的巨大变革!
因为祖国富强,我们告别了愚昧无知;因为祖国富强,我们迎接了科学时代;因为祖国富强,我们端正了人生态度;因为祖国富强,我们确立了人生目标。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为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安定的祖国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我们有责任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
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很小的时候或许已经听闻过这本书的名字,起先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这个书名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虽然当时我还小,虽然当时我对于世界的见识度也十分的低,可是我能够做出这样的确定已经十分的不错了。
总归还好,我还是有幸的读到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被列入我们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当然,我选择读它的缘故,还是因为书的名字。“呼兰河传”顾名思义,必须是为呼兰河做的传,可是作者不是有问题吗,为什么不给人做传,偏偏是要给一条小河做传呢?我怀着这样的好奇与冲动,最终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我当然觉得这本书十分的好,因为它不断的是在弘扬一种我们此刻难以寻觅到的纯朴的民风,我明白这种感觉十分的难得,也是十分的难忘,我们每一个人此刻生活的地方已经完全被人声的喧嚣所覆盖,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自我心目中想去做的事情,我们只是一味的沉默下去。
可是,萧红看见了这样的一切,看见了当时的人们或许正如此刻的你一样,不断的沉默,沉默,最终甚至是无为而做就离开了,可是我想这样的一个生命有意义吗,有什么能够让我们感到万分敬佩的理由呢?通通都没有,留下的或许就是一个过眼烟云罢了,难道不是吗?
虽然经过萧红的描述,我们能够看到在那一座小城中的繁华,这种繁华是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融洽的交流,当然,没有交流也能够说是生活,可是没有交流的生活终究是无声的,让人感觉十分的厌恶与不自在的。
萧红真的是对人生,对于世界完全的看透的态度,此刻的我们老是喜欢追逐名利,或许名利对于我们来说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有谁会记得,有谁懂得我们这一生匆匆忙忙的来说,必然要匆匆忙忙的结束,如果我们在我们最完美的年华之中没有抒写下最壮丽的诗篇的话,我们对得起我们自我,对得起一向以来喜欢我们的'人吗?
匆匆流逝的还有那样的光景,虽然我一再觉得呼兰河城是一座封建的旧思想的小城,生活在城中的人们难免要被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缚,所缠绕,或许会因为这些不能够产生或者萌发一种崭新的力量,一种崭新的精神世界,我渴望新鲜的空气能够带给所有的人,我也渴望我们世界的曙光能够有一天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我明白这样的做法十分的艰难,可是我们必须要去尝试,谁说尝试就是错的,我们不去尝试怎样能够明白我们是对是错,我们不去坚持怎样能够明白我们是对是错。
很多时候人们头脑中想到的与实际作出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人们的做法有时候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我们想去努力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尽我们的全身心去做,可是,当我们不想去做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万个,甚至是上亿个理由让我们自我放弃,我觉得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的苦短,许许多多的事情总是不归我们管,所有的事情总是不归我们去做,可是我们都想管,我们都想去做。
《呼兰河传》这样的一本小说每每翻开时,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旧时期的一种厌恶之情,我觉得这种精神十分的良好,能够鞭策我们,能够鞭策这个社会。
我看过萧红的人生简介,她也没有过多的享受安逸的生活,她也整日的生活在无止境的战争之中,可是她带着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带着一种大众所具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其中夹杂了她自我独特微妙的感受,我觉得这是十分的珍贵的,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感受十分的恰如其分,同时又是能够代表当时那一代人的思绪,所以她所写出的文字正的如同有着号召力般,将人与人之间的那样一种人性上的冲突和人性上的磨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我真的觉得萧红如果活在此刻,或许她的人要比她的书要红,这是我个人的见解,经过不断的实际检验,我的说法都是对的。
《呼兰河传》向我们传递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夹杂着对于未来的完美憧憬,怀揣着战争岁月时期的梦想,想着新时期不断的前行着,那么我们呢?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在不断的努力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呢?加油,我们必须会成功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合上《呼兰河传》蓝黑的封面,苍凉感在心中郁结。这部萧红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为故土呼兰河城所作的传,笔力所触之处尽见生之挣扎与死之漠然。小城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里含着眼泪的歌声,卑微、孤苦、凄凉。
与小城中熙攘凄清的死亡图景截然不同的是,萧红家里的后花园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绿洲。在这里,“一切都活了”——它们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黄的、大红带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活得有生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就像“在说话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后花园中的一切,无不展现着原初生命的自然样态:生动,活泼,肆意汪洋。
掩卷沉思,这部为呼兰河城所作的传,又何尝不是萧红为自己所作的传呢?萧红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寻常人家的爱与温暖,平常生命的独立与自由。不幸的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借助自己手中的笔,描画了如真如幻的后花园中的生命意象,让自己回返童年,无法掩抑的是她对爱与生命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书的第一面是由百姓的朴素生活为开端,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副人们为了生活努力低头干活的场景。也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全文以孩童的视角来创作。
作者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她所居住的那条街上的人民因为迷性,变的有些残忍,侧面反应了当时社会的人有多么的.愚味,街上的人整天无所事事甚至觉得人的一生只是为了穿衣,睡觉和吃饭。因为迷性,人好像都很疯狂,因为一些人的哄骗,年纪大的老人,心甘情愿的将钱送出去,打着治病的噱头,事实可以说是在“虐待”除了这些令人发指的事还有一些作者的美好回忆。比如在外祖父的小菜园里,和祖父的嘻嘻哈哈,在菜园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祖父做农活,她也照葫芦画瓢的做了,即使做的并不好,但那又怎么样呢?那一段幸福的时光和外祖父慈祥的脸庞,相信作者不会忘记。
故事的最后,作者长大了,离开的呼兰河。那里的生与死,好与坏,她都记下了,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她也都记下了,最后那句“忘却不了,难以忘却”蕴含着作者对那个小城的怀念,也对故乡的人和物表示思念……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在那一部小说中,‘我’是一个爱捣蛋、天正无邪的小女孩,常常弄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当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填平。这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的不但没盖上,反而把菜籽给踢飞了;有一次,祖父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地,其实哪里是铲,只不过是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好了;也分不清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休息了一会,又跑到祖父那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浇菜,只不过并不是往菜上浇水,而是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记得还有一段特别有趣,‘我’在后院摘了一束玫瑰,放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闻得见。”
在书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不过更多的还是快乐。她从小在后院长大,在后院,她可以跟祖父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时时刻刻跟祖父在一起,童年里充满了快乐。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呼兰河传》就是描写了萧红的一个童年,我多么想念那童年的时光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这部作品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故乡画,就像一首美丽的歌曲。它简单而美丽,但又沉闷,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非常细腻。在手法上,作者采用了隐喻和讽刺的手法,使故事具有深刻的意义。有的从旁观者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从成年人的.角度判断人。几千年前封闭的小镇在萧红的作品中复活了。萧红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的传记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生活和家乡。在人物的刻画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写,看到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是萧红塑造奴役地位的典型人!虽然篇章小,但短小精悍。
《呼兰河传》描述了呼兰河的沉闷、寂静。阐述了封闭小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他们内心的保守和无知。通过一些零碎的生活小事,反映了生活的悲剧。虽然作者批评了家乡的传统风格,但他表达了萧红对家乡的深深爱,呼吁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呼唤爱。整本书的结尾都带着淡淡的悲伤,在诗意的语言中,萧红的人生告一段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认真地读完此书。
这本书所写的是当时的旧社会,农民像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这混沌的生活迎来了日本侵略者,宣传着“王道”,压榨着农民,政府却让他们抢了去,而被压榨的人们却起身反抗。蚊子似的他们变成了巨人。连眼里只有山羊的'二里半,也放弃山羊,自己去抗日。老胡家有一个团圆媳妇,被婆婆打了一个月,终于打出了病,又请骗子治病,生了个孩子,死了。她婆婆也死了。不就是因为她太大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使婆婆管教她,她尽然不服管教,又嚷嚷回家,就把她揍死了。东二道有一个大泥坑,五六尺深。淹死过猪,鸭,鸡,马。上午刚刚淹死的猪,下午就出个便宜价卖了。有些勇者冒险跳了过去,后者看前者跳了过去赶着马车往前冲,嘣的一声,翻了进去。哈哈,前者勇者,后者愚者!前者一过去,就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珍惜吧,珍惜这个时代,珍惜着个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一开始读,觉得味道怪怪的,老有一种调侃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间;再往后读,心情逐渐变得沉重起来,感觉作者的平实的叙述中似乎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再后来,感觉就更复杂了,一时间觉得说不清楚。于是,去了解作者萧红,了解此书的创作背景。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 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葬于香港的浅水湾。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作者写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在艺术形式上是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多么典型的东北小镇,多么有意境!
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大泥坑子、卖麻花的'、卖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祖父的后园、玫瑰花、狗尾草、火烧云……读吧,小镇的童年生活皆历历在目。 “拉大锯,拉大锯,老爷(外公)门
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听吧,有趣的童年歌谣亦声声入耳。作者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造作。
小说的后几章写了漏粉的生活,虽贫苦却能苦中作乐,让人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写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评头品足,使人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最后写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读文章,感受作者娓娓道来,感受语言中透出的机智的幽默。你绝不会因为一个个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让我们既同情呼兰河镇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
最喜欢“祖父的后园子”,有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有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恣意的任性的成长快乐。真好!
合上书,觉着茅盾先生的评价真是太到位了,《呼兰河传》——如诗、如画、如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提起《呼兰河传》,我就能够想到当时创作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她还有一个称号,也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我对这本书也是非常喜爱,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影响呢?就请我们深入吧!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回忆,也记录下了当时封建思想的恶毒,因此她写下了这本书,来批判当时的社会。书里有很多人因遭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而痛苦的死去。当时人们的麻木与迷信也造就了这一系列的惨案。当时的`作者想结束这一切,却无能为力。由此一来,她想用这本书的创作来影响当时的人们,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最后,那些人们也没有被救出来,继续过着以往的生活。
虽然作者没有影响到那些人,但还是影响了我,想起当时的人们我就觉得非常可怜,我想作者创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影响当时的人们,影响的还有我们啊!她让我们过着健康的生活。现在,她终于如愿了,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不再封建思想的束缚。谢谢你,萧红,你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有多好,让我们快乐地成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