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荷塘月色读后感(精选14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拜读了朱自清的著作,手捧朱自清专集《荷塘月色》,读着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让人仿佛看见了月色流光下的荷塘天籁,听到了面对社会不公的高声呐喊,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心中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朱自清真不愧是杰出的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呀!
人们说:“在中国,只要一提到写春的文章就必然首推朱自清写的《春》。”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是作者在大自然的感召和启迪下,由心灵绘出的一幅艺术的图画,他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多么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春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天真热情、欣喜欢快的作家形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一种想背的感觉。整篇文章都是好词、佳句,是实实在在的美文!
自从上了一年级,我每年都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总是只会罗列一些春天的景物,偶尔用上一两个比喻句,就觉得生动了。我实在是太差劲了!
朱自清还是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中,朱自清写了竟然在自己的国家遭到了一个十来岁的白种人的白眼与咒骂。他一方面揭露了那个西洋孩子盛气凌人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也用心酸的笔触告诉我们国弱、民弱要受人歧视,受人欺侮的道理。我想,当时朱自清心里多么盼望我们的民族强大呀!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早已屹立于世界之林,落后挨打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民族强大了,人民幸福了,我们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洋人。中国人民正迈开大步,走向辉煌的明天!朱自清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读完《荷塘月色》这本优美的朱自清散文专集,令我越来越崇拜朱自清了。这一篇篇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熠熠生辉,将陪着我们一路远行。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2
今天在一个姐姐的空间看到传说中清华大学的一处景色,我问姐姐那是哪里,她就笑笑告诉我这就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并且给我看了那篇文章。那是一篇作者深情地描绘清华大学荷塘夜景的一篇优美动人的文章。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读着读着,我突然和照片背后的景色相比较,其实差别很大。如果姐姐不说我一定想象不到那就是作者笔下那个优美的荷塘。现在,我们的大自然多数已经被污染,如果我们再不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话,哪能见到文中的美景?所以,我要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不随手乱丢垃圾,做一个环保主义者,为了让花儿更红,草地更绿,河水更清澈,地球更干净而努力。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3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我想,假如《春》是富有生机的绿色;《威尼斯》是碧波荡漾的蓝色;《背影》是充满爱意的橘色;《匆匆》是时光轮回的金色,那《荷塘月色》或许是……
1927年的一个晚上,“心情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先生独自来到荷塘边漫步,沿着煤屑铺成的小路,在朦胧的月光下,他被那恬静的景象所吸引,被深深地迷住了……
一路上,蓊郁的树林,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吐露出“淡淡的”喜悦。(用词准确且具有文采)渐渐地,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朱先生觉得热闹是它们的,他什么也没有,“有趣的事情,早已无福享受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转眼近百年过去了,同样是夏日的荷塘,我看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荷花像穿着粉衣白裙的婀娜少女,站在池塘里,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优雅。走近些,似乎闻见一丝清香。就如《爱莲说》中写得那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净植。”(合理的引用)在碧绿的“大圆盘”下,还藏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池中摆弄着身姿,轻灵地在叶柄间玩耍,真可谓是“鱼戏莲叶间”。它们时而向东游,时而往西蹿;时而成群结队穿梭在水中,像红色的绸带缠绕在花茎间;时而三五成群,追逐打闹,快活得不得了!
看着这蓬勃的景象,我又想到朱先生。他直到去世,也没能听到欢庆新中国成立的锣鼓声,在1927年,那个动荡的年代,荷塘里短暂的宁静让他对美、对未来有了一丝“淡淡的”憧憬。而我,就像这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温暖的阳光下,在生意盎然的池塘里茁壮成长。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长大为“荷塘”增光添彩!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4
我相信,有一本书,一定藏在远方。它是你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月光在云层上抛洒,像银色流水般慢慢融化了云层。星在耀,月在浅笑,夜很安祥。蓦然间,我陶入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晶莹的光流进我的心灵。
朱自清原名自华,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这篇文章中我读出了……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很少人走……”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荷塘月色,流柔情,荷杆颤动,拨响了我心中的琴弦,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思绪辗转于柔肠,无奈的感悟,隐没了意图,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大家一起生活;爱冷静,爱独居----在这种不满现实,想自由,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感情,当然,想住在“世外桃源……我的心也随着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荷塘”,仿佛也和作者一样,我把学校里承重的压力融进这荷塘中,消隔,消隔……荷叶仿佛一位刚出谷的美人,和着风儿摇曳……月光,它比星星吸引人的月光,又没太阳如此招摇,只是默默衬托着荷花,我的心啊,陶醉了……
看着看着,月光躲进了云层,蝉声,蛙声,声声入耳,《采莲赋》,《西洲曲》让心凉了一地,无奈,这一夜,我辗辗未眠,荷塘月色的美景,使我感受到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但更感觉到作者厌恶现代生活,不禁蹙了蹙眉,握住笔与“白色恐怖”作斗争的精神,令我敬佩。
以前,回到家乡,炊烟升起,村庄上空氤氲着一抹抹青黛,房前屋后飘逸着一缕缕稻香,麦草香,柴火的熏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屋檐下,盘算着明天的活计,如今,城市化的爪牙无孔不入侵入村庄,乡村的美感如同壁画上的油漆,一天天剥落,一些朴素的东西也慢慢掉色。无论现代生活多么繁扰,它依然稳稳扎向大地深处痴痴守望……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寻找生命的本色……终究是海市蜃楼,就这样,我写了一篇《荷塘月色》有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5
《荷塘月色》这作品是朱自清先生写的,我第一次见到这文章是在8月6日的《中国剪报》上。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被他所描绘的那美色,意境所深深吸引,仿佛我就伴着皎洁的月光漫步在荷塘边上。看完这篇散文,我就去网上查了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朱自清先生出生在江苏扬州,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朱自清先生曾在台州中学任过教,离我们是这么的近,还亲手种下现在已是校花的“紫荆花”《荷塘月色》是一篇描写夏夜里河塘中的荷花的散文。朱自清先生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着月色出来散步,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来到日日经过的池塘边,同样在荷塘,在不同心境中去看那月下的荷塘。却发现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别有一番风致。荷花栩栩如生,荷叶婷婷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的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读着欣赏着朱老带我进入的那个世界,我感到我也来到池塘边,我化作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风中一起摇曳,一起舞蹈。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6
夜,悄悄地归于寂静。天空中的月光均匀的洒在一片片碧绿的荷花中。我听着悠扬的歌曲,歌曲柔美动听,但乐曲却无比哀愁。我情不自禁的翻开《荷塘月色》。当美轮美奂,无可挑剔的文句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又沉醉其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朱自清。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追求高尚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挣扎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好似走进了这幽静的角落中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森的小路在柔美高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的不一样,它不在令人害怕。爱热闹,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爱冷静,独处是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所谓的世外桃源里。从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朱自清他内心中的不宁静和无比彷徨和惋惜,我的心境也随之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那飘扬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杂着淡淡的月光写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花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一幅漂亮的画,朱自清将月光和荷塘描写的真可谓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我尽情地赏花观月,流连忘返。突然,一切变得不一样了,《采莲剑舞》《西洲曲》两段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那个不宁静的原点......
音乐声渐渐散去,我也翻到了末尾,但我却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美丽是我感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文中我却体会到了作者对现实生命的厌恶。在那个年代,朱自清却不屈服。而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更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慢慢的将书合拢,慢慢回想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的,我闭上双眼,沉沉地睡去,但愿梦中我能与荷塘相见。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7
深夜了,一壶清茶一本好书,反思自我沉浸心灵。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能够看出作者追求完美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齐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我的不宁心境后,描述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一样的环境——荷塘月色,经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我的洁身自好和向往完美新生活的心境。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他觉得自我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我的,白天里必须要做的事,必须要说的话,此刻都能够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能够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完美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中,更应当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此刻的生活。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我的梦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洁,月的特色是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往今来,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独步人间,以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节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们对月光的净洁、祥和更是永叹不已。那么荷与月交织在一齐时,会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虽然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但无论是荷的清香、清雅,还是月光清静、清幽,月下荷塘所蕴涵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境界让人为之陶然而动容。
在这弥漫着竟争硝烟的时代里,如荷月般宁静的人已经日渐珍稀了。在学校里,一切从考试出发,学子们明争暗斗和对手竟争时,难免不“遍体鳞伤”。在社会上人们往往为金钱而斗得“血肉模糊”,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还有为私仇而打得“体无完肤”。这些伤口就是用“黑玉断续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莲”也治愈不好。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几个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虽然竞争是时代的特征,但坚持一份坦然的心境与竟争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浊关键还在于人的情操和修为,人们能够在世俗生活的滚滚红尘中苟延残喘,也能够拨开浓雾,拥抱蓝天。
愿我们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纯,蕴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样清澈,皎洁如霜,始终坚持着一份清雅情愫,纵然在浑浊的淤泥中永远清新旷达!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9
早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文人广为传颂。于是,匆匆购得《朱自清散文集》,我便如饥似渴,直翻此文。
荷塘配月色,本就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佳境,加之散文大家漫步荷塘,神散荷塘,用手中的瑰笔将荷塘映月、荷塘喜月、荷塘恋月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塘美,美在哪里?一美水清,二美水静,三美水有月色相映。荷美,美在哪里?一美接天莲叶无穷碧,二美出水芙蓉婀娜姿,三美怡红快绿总相宜。数不尽的美化成了韵也十足,情也优柔,醉也朦胧的诗句翩翩舞着飞进作者的文章。眼前疑似情景再现:荷花如美丽少女,含羞出浴,脚步轻盈,眉弯弯,唇翘翘;荷花似卷书一册,轻轻卷起,页页新颖,如新苞露珠般透亮、明动;荷花又像姑娘的裙裾,清风中舒开又皱,夜色里萌动而飘柔。
荷塘的月色,更是别有情趣。月也清,水也静,月光似水,静影沉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颇有独钓江水的风范。月儿清逸的个性在荷塘的配衬下,淡淡的,冷冷的,一如高洁俊朗的书生,不事权贵,饱读诗书,隽永清雅。月亮的光芒是太阳赋予的,可月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像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月光收起了太阳似火的热情,将炽烈的情感掩映在冷冷的光晕中。
境随意高,意由心生。在北京居住的朱自清,“这几日颇不宁静”,于是独自夜游荷塘,看到荷塘莲叶茂盛,不由想起了江南“莲叶和田田”的佳境,心中泛起了淡淡的喜悦。但同时又为冷月感慨,牵挂着国家前途命运,惦记着中华民族遭受危难,从而泛起了淡淡的忧愁。这淡淡的喜悦并这淡淡的忧愁,勾勒出一幅《荷塘月色》图,更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情怀。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0
我走近书桌,拿起《荷塘月色》这本书,慢慢读了起来,静静走入了文中的世界。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黑暗的现实既想“超然”却又努力“挣扎”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从一开头,他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似乎也走到了荷塘边,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和彷徨,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诉说自己内心的不宁心静后,描写了一番宁静与现实不同的景象——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描绘,象征性的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苦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不睬,这种诗一般的境界多么的令人神往。他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我受用这无边的荷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满是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月光与荷花描绘的美丽图画,作家把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描写的那么神圣宁静,我在他笔下尽情地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渐渐地,合上了书,闭上了眼,回想着朱自清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我闭上了眼,荷塘田田,盈盈月色,我们在梦中相见吧!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1
今日我们学了一篇来自朱自清写的著名篇目《荷塘月色》,读完这一篇文章之后,有许多的感受。在其中,我最喜欢其中的第五段了。
在这一段中,起先便开始由月光映入荷花开头,让人不觉的想象到了一个美丽的夜景,月光像流水一样静静的泄在荷叶上,把荷花照应着一样牛乳洗过一样的白,一切都好像梦一样,环绕着我们。之后,又把景物转到了四周,远光穿过高高的树木,洒在了荷塘中,经过月光的照射,路旁柳树的影子映到池塘的荷花上,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景色。
在这一段中,作者把所见所闻形象的描述了出来,静静的月光,勃勃的青雾,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淡淡的云,树影和月影,这些景观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些独特的感受仅有在独自处于夜晚的荷塘边才能感受得到,在那里,荷塘中的荷花与月色相互交融在一齐,再经过一些周围的景物的烘托,为第六段在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做了铺垫。在这一段中,作者也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作者就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视觉转移听觉,形象的沟通了人的感官,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使文章更加的充实,更加的丰富。还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一个“泻”字,以动写静,写出了月光的柔和,幽静,使读者身处于此环境之中。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有许许多多的优美语段,但我独爱这一段,或许因为喜欢这柔和的月光吧。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2
今日看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读着他那动人的笔调,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我正站在皎洁的月色下,享受这无边的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朱自清先生夜晚散步,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第一次读完,觉得还有些地方不太懂,可是当我细细的读,仔细的品味,发现文章写的真是美极了!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头,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珍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段描述仿佛真的让我看见了在荷塘中,有一粒粒晶莹透亮的珍珠,一颗颗眨着眼睛的小星星,一个个漂亮的少女在无边无际的荷塘中,闪烁,嬉戏。一张张宽大的荷叶,在这荷叶当中有着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这真的是让人陶醉在美景当中呀!
这美景让我想到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3
曾伊同学的这篇写的棒,特别是结尾,曾伊的妈妈还怀疑她,说是抄袭的,可把曾伊急了,哈哈。
今天一下有这么个爆发力,我在纳闷,不知道今天曾伊是不是得到老怪叔叔的表扬,要知道,今天老怪叔叔还亲自点评了她的播客日记,高兴得不得了,刚好我在当当网给曾伊买的曾老怪《作文有原理》也快递过来了,哈哈,高兴高兴,真高兴。
今天的作文是老师布置的,要曾伊写一篇关于花的作文,我告诉曾伊,我们没有养过花,你不是原来在天河公园拍过荷花吗,写荷花不就得了,于是父女俩东找西找终于把那要扔掉的照片找到了。于是,曾伊便有了这篇作文,好,我给曾伊打了80分,哈哈,加上老怪叔叔的点评表扬,奖了100块给曾伊,这回,曾伊又乐了,这个小财迷,hoho~
借曾伊的博客,再次感谢老怪叔叔曾曦先生的点评和关注曾伊成长的伊宝宝的博友兔姥姥、大兔阿姨、小兔阿姨,以及光临伊宝宝小窝的兔朋兔友们,谢谢你们。
对了,老师要曾伊他们写花,是因为昨天学了文章《荷花》,大文豪叶圣陶的文章。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4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讲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观景的事。作者先写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叶,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紧接着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写静的画面,接着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接下来又写了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虚写又实写虚拟,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悦但又有些哀愁。
我读了这篇文章,开始闭着眼睛想象:荷塘边上,杨柳沙沙作响,清凉的微风拂过,荷花、荷叶轻轻地摆动。月光轻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记得小时候去桂林旅游,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实。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工作人员在默默的保护着环境。世上有无数美景,但却有许多正在渐渐消失,就是因为曾经我们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才会有这可悲的下场。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几百米的能见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恶劣的环境危害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来越多,据说雾霾天气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而一到春季,我们内蒙古的沙尘暴也会肆无忌惮的去首都北京旅游观光。
作者在家门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们现在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旅游旺季垃圾也会成为一道“风景”。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把产生的垃圾带走,何来景区垃圾漫天。
为了这些美丽的景色不会消失,为了我们身边也可以有美景怡情,我们人人都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