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案

笔构网

2025-10-06教案

请欣赏荒岛余生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荒岛余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鲁滨逊的内心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阅读名著导读 P251P261

教学设计:

(导入 )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面临生死抉择。当我们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来到了一个死寂的荒岛上,没有人言,没有食物,没有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一切,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西方,就有这么一本小说,它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逊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板书:《荒岛余生》(出示教学目标 )

检查预习:

学生连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文中能给我们启示的前后衔接的两句话是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鲁滨逊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探究学习:教师设题:边读边思考,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按下面思考题思考:

(1)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逊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鲁滨逊能够克服自己坚强的生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见他是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

体验反思:生活中,有的同学悲天尤人,说苦嫌累,只看到生活中的坏处,而看不到另一方面。试仿照课文中的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推选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们要正确、辩证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时间是治愈一切创伤的良药,要积极、乐观的对待人生。

推荐导读: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卡耐基《人性的优点》

荒岛余生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荒岛余生》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里活动展开叙述,呈现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社会阅历浅,对生活的感受不深,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不够理性和深入。

设计理念: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二、简介作者

笛福,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启发,于171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备受欢迎。笛福对于他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使人如身临其境,语言自然,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三、朗读课文

1、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字词(略)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明确:生存问题;开始时伤心绝望怨天尤人;后来调整了心态,积极乐观起来。

理由a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个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b从船上获得了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c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明确: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他做了这些事a计算时间b搬运东西c建造围墙d寻找食物e记日记和阅读

四、深入探究

①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①A差不多费了一整年功夫,才把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B费了很长时间,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

C差不多费了两天功夫把一根木桩砍好,搬回来,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

②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③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⑤鲁滨孙是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学生可畅所欲言)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七、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荒岛余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生命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鲁滨孙漂流记》和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在阅读同学们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同学爱做梦。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样的一个梦。在梦中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独自一人在广漠的沙漠里或是无限的黑暗中或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那时你会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作者及《鲁滨孙漂流记》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你是鲁滨孙,面对荒岛,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或者你的结果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事实上鲁滨孙活下来了,并且独自一人活了28年。鲁滨孙活下来的理由是什么?(从文中筛选信息)

3、通过阅读,你发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四、品味探究:

1、其实,当鲁滨孙一开始面对荒岛时,也曾想过会死,但他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好。这其中鲁滨孙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组长归纳)

2、读一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心理描写,读一读。

注意: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读出适当的.语气语调

适当的停顿和重音

先自由读,然后由学生个别朗读,并有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3、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中,鲁滨孙做了哪些有意义事情?

4、结合心理变化和事情,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理由是什么。

请用“鲁滨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A、如何理解他的写日记和阅读《圣经》的行为?

B、怎样看待他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课外拓展:

请你以“生命”为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以“借方”和“贷方”的形式,列举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七、教师小结: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正确的面对,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升起心中永不落的太阳。

八、布置作业:

由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较大。当你面对西部无数青少年渴望读书的眼神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请以此为依据,写一段心理路程。

荒岛余生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我们希望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但谁都不能保证这一切,现实可以残酷地粉碎我们的良愿,就像鲁滨孙离奇的人生意外。鲁滨孙他满可以无限悲伤,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但他却无比坚强地鼓舞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凡的创造力,演绎了生存的神话。鲁滨孙的生存经历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素材。基于此,概括与复述故事梗概、感受鲁滨孙近乎绝望中的求生欲望、探询鲁滨孙在逆境中心境不断坚强的过程、体味鲁滨孙独特的自我激励之法、感悟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可贵精神、学习应对灾难等,都不失为好的教学角度。

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这是本文的精髓。设计A着重于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学习其战胜困难的精神。设计B着重从生存需要的最低条件的角度出发,剖析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态,教给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资料平台”中特别选编了三篇文章,第一篇中的人物面临死亡和良知的两难抉择,内容侧重于对生存困境时刻人的良知的拷问;第二篇中霍金面临的则是来自于自身的困境,实现“我”的心灵内部的伟大历险,是对自我的伟大超越,其意义同样等同于对心灵之外的自然的超越;第三篇人物的探险行动中弥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豪情,对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熏染,希望三篇文章能够从上述两种设计之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的构建起到填补作用。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鲁滨孙面临的主要困难。

2、分析心理描写,体会鲁滨孙心态变化的过程,感受鲁滨孙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3、感受野外生存对人的能力的挑战。

〖课前准备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收集有关野外生存常识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自己介绍《鲁滨孙漂流记》。

我们现在安坐教室,条件舒适,心情轻松愉快。可是,假如我们像鲁滨孙一样,不幸流落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岛,情形会怎样呢?

二、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说一说鲁滨孙初到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归纳出来。

明确:物质生存需要方面的困难和精神上生存的勇气。

三、片段品读体味

面对诸多困难,鲁滨孙经过了深沉而复杂的思考。请以下列问题为导引,再确定需要重点品读(静心默读)有关片段,以理解下列问题:

1、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思考的`侧重点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分别侧重思考:要不要活下去;怎么活下去;怎样安心地活下去。分别涉及生存信念、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问题,按他当时需求的急缓程度依次出现,体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前进发展的影子。

2、鲁滨孙能够活下去,他是怎么为自己找理由的?找了哪些理由?他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对比列举好处和坏处的方法来劝慰自己,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与同伴的命运和最糟糕的情形作对比来找理由,理由略。思考的方法充满着理性和辨证的特点:能冷静地用理智同情感作斗争;能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来对比思考。

3、鲁滨孙为什么一定要计算时间、写日记、保存几本书本?你觉得有必要吗?

明确:有必要。这也是他充实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个文明人的高级趣味,不至于沦落为低等的求生者的智慧之处。

4、你觉得鲁滨孙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敢于直面困难,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勤勉务实,善于创造,热爱生命,战胜困难的经验。

四、野外生存探究

整体讨论:

1、为什么鲁滨孙能够孤身一人活下去?

2、假如你知道了鲁滨孙的处境,你还能为他提供哪些远距离的生存指导?运用上你课前所收集的资料。

五、考问自己

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有这个能力和勇气,会像他一样活下去吗?问问自己,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课外完成)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1、体会鲁滨孙在危难处境中调整心态的方法,感受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悟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重要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鲁滨孙从小就渴望冒险、流浪的生活。流落荒岛之后,鲁滨逊面对绝境,很快就克服了消极情绪,不畏惧,不颓丧,进行了一场征服大自然的斗争,更进行了一场征服自我的斗争。在荒岛上的28年间,他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尤其是心理上的煎熬。那么他是靠什么走过这28年的呢?

二、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完成:

1、用一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本文在描写鲁滨孙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三、重点精读体验

精读关于鲁滨孙心理描写的部分,思考探究:

1、从文章的首尾来看,鲁滨孙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如果他的心态不发生这样的变化,你觉得鲁滨孙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吗?(明确:即使他吃住不愁,最终也会因为精神的空虚和寂寥而死)

4、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没有了鲁滨孙这样的生存神话了。那么,你认为:鲁滨孙能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一句什么样的结论?(明确:靠的是心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明积极的心态是维系生命的首要支柱,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重要。)

四、拓展应用

1、当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可自杀等轻生的事件仍然屡见报端。假如鲁滨孙知道了这些,他会作何感想?你能走进鲁滨孙的内心世界,揣摩出他的真实想法吗?试试看,组内谈一谈,请使用第一人称。

2、有的同学感慨现在早出晚归,学习负担繁重,生活枯燥,爸妈唠叨,知心朋友缺少,不太满意目前的状况。你对你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想一想,谈一谈,和鲁滨孙比一比,和同学坦诚交流交流。

3、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

找一些面对困难、激励人奋进的格言,做成贺卡送给你的朋友或者自己。

【资料平台】

1、(丹麦)哈夫·B·卡威《浮冰上的两者》。

2、《斯蒂芬·霍金──划时代的英雄》。

3、郭正刚《漂流长江第一人》。

荒岛余生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荒岛余生》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里活动展开叙述,呈现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社会阅历浅,对生活的感受不深,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不够理性和深入。

设计理念: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二、简介作者

笛福,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启发,于171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备受欢迎。笛福对于他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使人如身临其境,语言自然,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三、朗读课文

1、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字词(略)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明确:生存问题;开始时伤心绝望怨天尤人;后来调整了心态,积极乐观起来。

理由a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个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b从船上获得了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c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明确: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他做了这些事a计算时间b搬运东西c建造围墙d寻找食物e记日记和阅读

四、深入探究

①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①A差不多费了一整年功夫,才把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B费了很长时间,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

C差不多费了两天功夫把一根木桩砍好,搬回来,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

②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③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⑤鲁滨孙是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学生可畅所欲言)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七、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荒岛余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鲁滨孙在荒岛上所遇到的困难。

2、学生赏析鲁滨孙身处绝境时经历的心理历程。

3、学生深入感受鲁滨孙在逆境中所折射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悟。

【重难点】

重点: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联系自身实际,学生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它,你知道这是哪部书吗?(出示课件)

你看过这部书吗?请你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二、出示课题,了解作者及荒岛

(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

1、快速阅读全文,在你印象深刻的句段边上标出记号,并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2、选取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再次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假如鲁滨孙先生在你眼前,你准备问他什么问题?假如你是鲁滨孙,你会怎么回答(注意紧扣文本)?

两个小组以记者身份,两个小组以鲁滨孙身份,双方展开问答。

四、探究赏析

(课件展示)

1、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说一句话。

2、感受性朗读:

男生齐读关于“坏处”的内容,女生齐读关于“好处”的内容,女生读的时候请把“我”改成“你”,男女生形成对话。

五、体验与反思

(课件展示)

1、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好处”和“坏处”的格式排列出来。

2、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3、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师生在《真心英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作业

(课件展示)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并做读书笔记;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怎么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荒岛余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课文节选自名著,篇幅较长,但内容新奇,富有吸引力,适合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而且文章比较通俗平易,适合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故设置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故设置第二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本篇文章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无疑是值得学生好好体会的。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有关人类生存方面的图片。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设计思路

课文选自名著,可能有许多学生已经读过,但一般都是出于好奇,并没有意识到主人公身上闪烁的人类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要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坚强的品质和勤勉实干的作风,但不应流于空洞的说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像和联想,谈一谈如何学会生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广东电视台节目《生存大挑战》片段,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想。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见解。)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一幅幅艰苦生存的画面,节目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节目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生存难题,那我们如何去解决呢?下面让我们走入孤胆英雄鲁滨孙的心灵世界,看看他是如何学会生存的。

(生动的电视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触动了他们对生存问题的思索。导语的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研究课文中人物的心灵世界。)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

(这一设计意在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使不熟悉这部名著的学生对此有个大概的了解,有利于下面教学内容的展开。)

2.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

出示问题:

(1)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讨论明确:

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①要不要活下去?即生存问题;②怎么样才能活下去?即物质问题;③为什么活下去?即精神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每个人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鲁滨孙,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合作,教师参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先出示主问题:鲁滨孙是个怎样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什么样的人类精神?

2.然后出示一些分问题,小组讨论。四人一组,采取读读议议的方式,一人主持,一人记录要点,一人负责发言。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你如何看待鲁滨孙这种在艰苦环境下的自我安慰?

(3)鲁滨孙在荒岛上做了哪些事?

3.最后转入全班讨论,明确、小结:所有这些都表明鲁滨孙是一个珍惜生命、积极乐观、勇于开拓创新、勤劳坚强的平凡的英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人类精神的精华。

(这一环节也是强调了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使学生走进人物心灵,关心人物的命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作者是怎样表现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的?

学生讨论明确: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类精神。

(前面几个环节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这一环节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但初一阶段并不强调文体教学,这里只需向学生点明即可,不必说得过细。)

四、延伸讨论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过或正面临的一两次挫折,仿照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写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文中主人公处理心理危机的方法值得学习,故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学会辩正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可能怎么想?怎么做?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发挥想像和联想,进行适当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严肃性,从而真正理解鲁滨孙当时的心理。)资料链接

笛福,英国小说家。他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属于资产阶级,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

荒岛余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鲁滨孙在荒岛上所遇到的困难。

2、学生赏析鲁滨孙身处绝境时经历的心理历程。

3、学生深入感受鲁滨孙在逆境中所折射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悟。

【重难点】

重点: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联系自身实际,学生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它,你知道这是哪部书吗?(出示课件)

你看过这部书吗?请你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二、出示课题,了解作者及荒岛

(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

1、快速阅读全文,在你印象深刻的句段边上标出记号,并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2、选取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再次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假如鲁滨孙先生在你眼前,你准备问他什么问题?假如你是鲁滨孙,你会怎么回答(注意紧扣文本)?

两个小组以记者身份,两个小组以鲁滨孙身份,双方展开问答。

四、探究赏析

(课件展示)

1、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说一句话。

2、感受性朗读:

男生齐读关于“坏处”的内容,女生齐读关于“好处”的'内容,女生读的时候请把“我”改成“你”,男女生形成对话。

五、体验与反思

(课件展示)

1、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好处”和“坏处”的格式排列出来。

2、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3、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师生在《真心英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作业

(课件展示)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并做读书笔记;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怎么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