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忏悔录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忏悔录读后感 篇1
卢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刚出生时,母亲便因难产而逝,父亲对他又怜又恨。他父亲时常从他身上抓摸出母亲的影子,给予他全部的爱。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这广泛的阅读无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谐。
晚年卢梭写成这本《忏悔录》用以回击给他的“敌人们”,其书最大特点便是真实、无与伦比的真实。不同于其他自传,这本书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卢梭宣称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认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承认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因偷了师傅的东西而挨打,并诬陷了无辜的女仆马丽恩......
有人说,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枯燥无聊,好像是一个老男人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他无非是想把这一生所做的坏事暴露出来,以求别人给他一个高尚人格的评价。然,他们没有想到卢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要死去。也有人说,读卢梭的《忏悔录》,见证了心目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复兴的启蒙者内心深处那么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所以,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传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过往的.历史曾经多么光荣,人们往往会用优美的辞藻以粉饰人性中的丑恶。《忏悔录》展露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他忏悔自己犯下的错误:嫁祸别人,抛弃孩子,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赤诚。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所谓现实令人变得虚伪的现状,所谓童心、初心也随之改变。恰,卢梭让我明白了真诚的可贵,没有它只怕到了未来我便会迷茫,而陷入所谓现实的圈套,能够读到读到此书,以卢梭的勇气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庆幸。
忏悔录读后感 篇2
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自传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和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是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一诺言,他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活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卢梭这个钟表匠的儿子,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像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当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只是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这就使他有条件把这个阶层的情绪、愿望和精神带进十八世纪的文学之中。
由于作者的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使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等。在《忏悔录》中,他所注重的是平民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人格和性格特点,对人物的形貌描写是很不充分的,但却足以使读者了解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在他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是这样总结的:“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
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当然,《忏悔录》中那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主要还是表现在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绘上。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热爱知识,有着令人敬佩的好学精神,他学习勤奋刻苦,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毅力;他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却保持了清高的'态度,把贫富置之度外;他故意不修边幅显出“布衣”的本色,国王要接见并赐给他年金,他为了洁身自好、保持人格独立而不去接受……
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曝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把人看做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则是感情,他把感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感情的真挚流露、感情用事和感情放任,在他看来就是人类本性纯朴自然的表现了。
卢梭无疑是十八世纪中把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得最响的一个思想家,他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反对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他傲视一切地宣称,那个时代的习俗、礼教和偏见都不值一顾,并把自己描绘成这样一个典型,宣扬他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感情、兴趣、意志为出发点,一任兴之所至的人生态度。这些就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思想核心,这也是他在自传中力求忠于自己、不装假、披露一切的根本原因。而由于所有的这一切,他的这部自传自然也就成为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了。
忏悔录读后感 篇3
认识让.雅克.卢梭,源于“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旷世名言,这句话是《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阅读《社会契约论》,但又觉得牟然阅读如此一部大著,总好像缺了一点什么。最后,还是选择先阅读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听听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忏悔为书名,可以感受到卢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态度真诚地回望自己的一生,书中毫无掩饰地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读者,包括所有美好的、丑陋的。
卢梭的前半生是穷苦的、无助的,但我却在他潦倒的生活中闻到一丝丝“小确幸”的味道,虽然在物质上困苦,但爱情、友情却是真挚而真实的。
后半生,卢梭功成名就,但光环的背后却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骗,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之路。
纵观卢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后的苦难,可能有时代、观念、宗教、利益、权势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诚、坦白、善良,对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点。但我觉得,导致悲剧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质上依赖、依靠别人。少年和成年的卢梭一直依靠别人保护而生存,物质上的依靠和依赖使他失去了自主独立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为己为人的呐喊-自由!
读《忏悔录》,就如观赏一幅卢梭的画像,每一个故事就像在卢梭身上扣一个枷锁,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庆幸自己活在当代,相比卢梭的时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卢梭,也不能逃脱被别人扣上各式各样枷锁的命运。而当代,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现代人的枷锁更多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档,欲望减少一分,心灵强大一点,内心坚定一些,其实,追求个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难。
忏悔录读后感 篇4
托尔斯泰剖析到,“我是艺术家,诗人,我写作,教育人,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人数很多,尽管相互之间在不停地争吵,指责,但都在写作,发表作品,教育别人;而且不顾自身的无知,连什么是好是坏这一类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意听对方在说些什么。有时相互包庇,相互吹嘘,以便到时候别人也来包庇我,吹嘘我。有时则火冒三丈,叫骂的声音一人比一人高,简直像在疯人院里一样……现在我明白这与疯人院没有什么不同,那时候我对这一点这是模模糊糊地有点儿怀疑。只不过同所有疯子一样,把别人都叫做疯子,惟独自己除外”。
托尔斯泰与这些自命不凡的作家,与自己的过去决裂了。他要开始新的探索,世俗的羁绊无法束缚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注定要高高飞翔,到达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威临整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它们确实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在描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丰满,那么美丽,充满生机,与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并且体现了我们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基础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面对写作而带来的声誉,托尔斯泰保留了一个思想者的本性。他在谈到《战争与和平》时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什么书?它不是长篇小说,也不是史诗,更不是编年体的历史。《战争与和平》是作者以一种它所能表现的形式想要表达并能够表达的东西。”
忏悔录读后感 篇5
今天我勉勉强强把卢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书叫《忏悔录》看完了,不过也是虎头蛇尾的看的,因为我后来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经让我那么神往的一本书现在竟让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这本书后的对卢梭的感觉就是感情太泛滥,这让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爱过很多女人,并且就我观察,都是些有夫之妇,有好多对他有好感的年轻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为母亲死的早而对比他年长的女性有恋母情节还是因为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都是如此多情,这让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个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据为己有。至少在我看来,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处的时代隐性的告诉我们这种‘爱’让人们鄙视还是怎么的,也许是我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的氛围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说到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书的上章带给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时代却更为重要,周围家人、亲戚的对他的关爱,他不懂犯错误后大人对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等等都可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准。比如说,他知道偷东西不对,但他也知道偷后没被逮到当然好,逮到了也没关系,不就是打一顿嘛,“我偷,你打”也是一个不错的交易,于是就放纵自己的行为,或许也就会导致我们将来不愿看到的情景,
看这本书我还有个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见见世面是非常有益的。卢梭17岁离家出走,然后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认识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钉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穷困潦倒中挣扎。加上本身的体弱多病,让他在老早时就担心自己活不过25岁。不过早的涉世让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这一点比学书本只是更重要。事实上,命运对他也不薄,他结识了华伦夫人--一个大他十二岁的一个贵族夫人,因为结婚后没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为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丰厚,她有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于是卢梭便与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爱那个妇人,我想带有种对母亲的眷恋吧,事实上他也的确叫她“妈妈”,只是后来,按书上写的是他22岁时成了华伦夫人的情人,这就是我不懂卢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后他又在社会的辗转反侧里认识了特蕾沙,与她结婚了,然而就他说的他并不爱她,她却非常的爱他,这我也觉得很奇怪,他们的5个孩子都被卢梭送到孤儿院了,真是不顾责任,大学者的思想也许就是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上说了那么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书中,我的却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大学者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学习的独到见解(虽然这我也知道,但当我看到心里所想的东西与别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高兴)。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过《忏悔录》的人都会注意那段,因为我准备在那页书做记号时发现那页已经有了个折横。这里我把它打下来,希望看过的人页能从中得到些启迪。
‘我们无论学什么,首先一定要找出与其学问相关学问相关联的地方,从这里可以发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妙用。虽然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明了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但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门学问作为专门细致的研究,来求得触类旁通。我们的方法就是分类别的研读百科全书,然后再进行整理归纳,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无论我师傅能继续活下来,绝不能让大好的时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25岁,但总要活的充实而有意义,因此,我决定要尽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学问。
忏悔录读后感 篇6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忏悔录读后感 篇7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