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7读后感

请欣赏《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1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灵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学习、借鉴。这本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提供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2

说到写日记,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因为我们老师指导或坚持的不够。日记题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遥不可及。如这一天里,记下我们一时的心里想法,记下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或一个动作,一个场景,我认识了一种花,我学会了一个词,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后,他就会不自觉地坚持下来了,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受用一生的。日记不嫌琐碎,一切皆可入记,这也就是叶老的所说的积蓄了。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笔千言。

我再说说作文题目的制定,我们老师布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个单元之后,写一篇与单元内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鉴所学过的写法,但学过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别好的才会被学生自动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个句式或某个写法,很少会关注所学文章内容与所作文章内容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作文呢,我以为,只要是学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出来,作为本次作文的内容,而不必依赖于单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种写法,长短皆由学生的意愿自己做主。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教师再加上一些合适的要求和一些技巧,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作文和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地提高,写作才有意义。

最后我再说一说写作辅导,我们老师往往会投机地认为让学生学会开头和结尾就能得高分,因为阅卷老师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样投机取巧的`做法是损害了学生作文的创造力,这些程序化的东西,不是出自于内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开头和结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万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开头和结尾,不要为得高分而做无用功。

叶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语文教育家,他谈的语文教育从自己的教学和创作体会出发,这本《语文教育论集》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语文的专著,对于我的语文教学会有巨大的指引作用,这些精粹的思想或许我一辈子都不能完全领会,但我会像蚂蚁搬东西一样,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3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叶圣陶教育文集》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4

题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周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从1912年2月6日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到1988年2月16日去世,从事教育工作76个春秋,其中约一半时间从事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他教过小学和中学的国文、大学的“写作”、“基础国文”、“新文学”以及“中国国文教学”等课程,在成都四川教育科学馆专任研究员两年多。就是到了晚年,他仍不遗余力地为推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语文教师的素质矻矻以求,发表了诸多极其精辟的见解。

从横的方面来看,叶老的语文教育观涉及到语文教育特别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诸如语文的目的论、性质论、教材论、教法论、教师修养论等等,这些论述现在读来仍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他的这些见解并不像许多中外教育家那样通过一部或几部论著系统地加以表述的,而是散见于他70多年所发表的大量讲话、论文、序跋、书简以及各种语文读物的“编辑例言”之中。从他的煌煌千余万言的著作中看出了他在语文教育探索中所走过的轨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极富原创性和个性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中国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理论的经典。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学的本质,而且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概念。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其主旨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强有力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己教育能力。

从宏观上说,叶老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即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页,后凡引自此书,只标明页码)从微观上来说,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教”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通向“不需要教”的具体步骤。比如,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学习,最终都要达到由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来完成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第725页)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必须树立长远的眼光,从教学的点滴做起,时刻为这种理想的境界做准备。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逐渐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第471页)叶老这一教育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说白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乃至未来——“为孩子将来的生存做准备”(柏拉图)。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你研究在所作的工作跟要取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作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给教师的建议》115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可以说与叶老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同时,教育又是发展人的心灵的工作,是促进人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只看考试的分数,学生将来要靠能力来生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带有功利思想,要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来抓。时下,我们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改革,寻找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实现的方式,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长远的眼光,从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做起。如果说,在这条改革的路上要找到一个理论支撑的话,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仍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准绳。同时,我们也不难把握,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5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6

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启发很大,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在盛夏中读来犹如一泓清流,洗涤着我干旱的心灵。下面就叶老先生关于写作教学谈一些我的学习想法。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以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第三,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是流水帐,是记下一天中最为可记的内容。内容可多可少。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7

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追逐知识的身影,他们沉思、伫立,燃烧自己、传递真知,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一抹高大的身影。

我对叶圣陶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我是一名师范生时,叶圣陶先生是我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当我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叶圣陶先生是我景仰的高度;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叶圣陶先生的思想主张更是我前进的方向。因此,即使我从未见过先生,先生在我心中却莫名亲切。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走进了叶圣陶先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为我们架起桥梁的,是先生的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初读此书,一股浓郁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先生的文章,明白如话,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把自己的亲身经验一点一滴轻轻诉说。读罢此书,我更是被先生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所打动,生于苏州的先生,骨子里浸润着谦谦君子的温润,不仅自己走得平和且坚定,而且竭尽所能地带动社会和他人。合上书本,我呆坐许久,脑中、心中汇聚了诸多感悟和思考,一颗稚嫩的心也从中得到滋养。

这本书中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某一句话的;有对教师谈写作和修改文章的,也有对学生谈改正字风和端正文风的。这些文章,虽然大部分写于解放以前,可先生看得透彻、想得长远,因此绝大部分依然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什么叫语文?我相信,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过这个疑问。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简简单单的问题,似乎很难说明白。而叶圣陶先生甘为人梯,用他几十年的经验,道出了语文的真谛,“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呀!

是的,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作,教语文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真正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是一堆堆写不完的作业,一张张做不完的试卷,一道道背不完的答题技巧归纳……孩子们的目光从充满神采变得空洞呆滞,课堂上不再愿意主动积极发言,作业时不再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富有创意的答案。孩子们不是在学有所用,不是在为以后脱离教师和学校的环境做准备,这究竟有多悲哀,多令人心痛!

叶圣陶先生给语文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这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我的心中,缱绻洇开,引起了我的无尽反思。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很有必要。当这样的教师也许麻烦些,但为了学生的教师,一定不应怕麻烦,因为这些“麻烦”于学生而言,是一生的受用。

来者可追,从今为始我一定在教育工作中提起警觉心来,同时,也一定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为枕边书,时时温习,潜心研究,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并积极把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此外,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阅读这本书,愿书中频出的金句点亮我,也点亮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