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1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其他的三部为梁启超的《李鸿章转》、朱润东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2014年的8月间,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这部400页的书,速度有些太慢了,不过慢有慢的收获,慢慢体会一代文豪的坎坷不平与起伏不定的一生会多一些感悟。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夸奖这样的一位伟人的,只是佩服他无论官居一品还是被贬海南、黄州,甚至被捕入狱,无论富到锦衣玉食还是穷到用牙签去剔羊骨缝中残留的肉末,始终保持那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人格精神的高傲,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能做到这样的恐怕再无其二了。
前几天微信圈里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突然又火了起来,一群小学生用大数据来研究苏东坡,女儿也给我推荐了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连着追完。苏东坡的诗词有名气的太多,当然也是非常喜欢的,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数不可数。但他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却感受有些不同,这首词是苏东坡于谪居黄州时期所作的抒情之作,酒醉回家,家童酣睡不醒,自己倚杖听江水逝去之声,幻想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一直看到的介绍苏东坡的文章里都在说他的千古才情,他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各个层次的人都能谈的来的平和。但这首词里还是能感觉到酒后的苏东坡发自内心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还有内心深处想要放弃又不舍的纠结。
历代儒家文人大多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可惜与苏东坡的同一时代的牛人实在太多,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个个都是顶级,政见不同时自然要有人承受委屈。苏东坡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被貶谪之中度过,尽管他所到之处都像心安之处,表现出来乐观豁达,但酒醉之后总会暴露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想法,这不会影响他成为人们眼中的坚强豁达的苏东坡。
原来,人最真实的想法是藏在醉酒后。
人的一生,怎会没有挫折?最重要的是,在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萎靡不振,还是笑看风云,继续前行。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在人生的低谷,也的确需要安慰,需要指点,更需要引领。这个时候,读读苏轼是最好不过了。我们虽然没有他那样的才情,但可以学一学他对生活的态度。人,本就是这大自然的一子,赤条条的来,也将赤条条的去,何不迎着这风雨,潇洒而行呢。在苏东坡留下的那么多的诗词中,我还是喜欢这一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我们走出人生的困境,再来轻吟这句词,必然淡淡一笑。也必然想到在风雨中吟啸前行的苏东坡。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2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其中天纵之才不在少数,可是能够被后世永为流传的都是那些“真金不怕火炼”之人,苏东坡赫然在列。
翻开《苏东坡传》,第一眼就令人惊奇,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翻阅大量文献之后,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这就更令人萌生对书中世界的向往。
苏轼,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苏东坡,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之一。从小他就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在这个小康之家中,有一位洒脱豪放的爷爷,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亲,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人性的和善及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天才,与其这么说,我更愿意称他为真人。他性情和善,挚友颇多;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写作,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下了不少笔墨,并且苏东坡与之斗智斗勇的部分着实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过去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还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今时一窥变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许厌恶之情。在这个官宦争权的北宋朝廷,唯有东坡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本心,可以说是混乱官场中的一股清流,终究力挽狂澜,废除了新政。
苏东坡的美名更多的源于他的作品。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闪出这样一幅画面:苏东坡一脸轻松愉悦的神情,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寥寥数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大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捧起《苏东坡传》,来一场精神上的漂泊之旅,与苏东坡一同聆听母诲、一同考仕中举、一同官场沉浮,也一同为国而悲。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3
苏东坡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就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宋代大词人,或许就是一个太后的盟友,或许就是一个刚上任就被贬的宋代大臣,或许就是一个有三个妻子的宋朝人。
以上的这些说法都对,但是造成这些标签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个君子。
正是因为他是个君子,才能写出那般豪迈的词,不会像有些自恃有才的人写些子虚乌有的事来说明自己很清高,从而赢得一些虚名。而苏东坡不是,他有那样磊落的胸襟,还有一波三折的人生,使得他的诗特别让人喜欢。
正是因为他是个君子,才会得到高太后与太皇太后的赏识,才会成为太后口中“贤人主政”的“贤人”。也因为他的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太后与太皇太后喜欢他的词,成为了朝廷上小人的攻击对象。
正是因为他是个君子,直言不讳,让正得势的小人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被贬出朝廷,遭迫害与诬陷。
正是因为他是个君子,风趣幽默,得到了很多女子的青睐,争着抢着要嫁给他,还争着能受到他亲手赐的诗句,好向亲朋炫耀一番。
除了上面讲的,他还很爱民,经常掏自己的腰包帮助民众,传说有几个专偷现钱的盗贼晚上到他家里,找不到现钱,他发现了这些盗贼,从床上爬起来,告诉盗贼:“门口有几把雨伞,你们拿去吧,别偷我的书画就行。”他回到床上,王朝云对他说:“估计这些贼偷过朝中其他大臣的钱,想着东坡一代名士,家中肯定要许多钱,今儿就跑来了。”过了那晚,不知怎的,这个故事传了出去,东坡是土豪这个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东坡到了晚年,有了许多爱好:捣药,烹茶,酿酒,研究美食,传说中的东坡肉,东坡酒便是他捣鼓出来的。
因为他的才名和他发明出来的美食,有许多文人墨客,佛教信徒(东坡也是佛教徒),江湖游侠来和东坡交朋友。据说,东坡几次被贬,几次被召入京,送别他的朋友堪称人山人海。
这位东坡居士难道还不能胜任“东方的耶稣”这个荣誉吗?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4
《苏东坡传》终于看完了,一方面俗务缠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写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大师,几十万字夸一个人都不带重复的,使我们有幸与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先前认识的东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员、一位创造了菜谱的美食家。太肤浅!如果我来评价,应该再加上,东坡先生是一位让人无法仰望的天才,一个忠诚于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痴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父亲一样的兄长,亲切的朋友,随遇而安与邻为睦的和蔼老人,甚至是政敌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这些还不够,他还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经济学家,用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辖区内由灾害引起的饥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还兼任一段时间的浙江军区司令,整肃了军营风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从不恃才傲物,每一个流放地的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农妇,皆为朋友。当他从海外流放归来,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众人争睹风采。
东坡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从容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谋划天下,亦可在每个流放地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结庐而居。在其位谋其政,处江湖之远思其民。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一生经历了无数严重的政治迫害里,总能在山水、醇酒、诗词歌赋中找到平衡,最后他居然宽恕了不断施害的恶毒的政治对手,彰显了博大的胸襟。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在这面镜子前,那些自称中国文人的,不过是些懂得识文断句粗通文墨,用以为生的俗人罢了。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5
今天,当我们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不过相比这些,更为让人难忘的应属他的诗,以及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属于他的人格魅力。
读一本书,就是要将其读透。读《苏东坡传》,也就是要读透苏东坡这个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第一本的人物传记,也是我首次真正意义上认识苏东坡,在阅读它之前,对苏东坡,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水调歌头》了,我们只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揣摩,来想象苏东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苏东坡就是一个大文豪,也许还带着些许的高傲。现在阅读《苏东坡传》,才算是开始真正认识他,了解他。
当别人问我们:苏东坡为何成功?也许我们只能干巴巴地应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实,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须先从心出发,从细节上发掘。在读了《苏东坡传》的前三章后,我才对苏东坡其人有了浅薄的认识,然后我才发现他与我想象的苏东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在幼年之时,便想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可见从幼年起,苏东坡心里就埋下了好学的种子,在长大以后,绽放出来,这好学之中更是带有勤奋,在他闻名遐迩之时,却没有飘飘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诵汉书,由此可见他的谦与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见他在抄汉书,却只抄一个字,很是疑惑,随即才知道苏东坡背诵汉书,只靠一字便可背诵出数百字,由此可见,苏东坡除了谦虚勤奋好学之外,更是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他还是一个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卷地而来之时,仍若闲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风中吟诗,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纷纷狼狈地在风雨中四处逃窜,寻找遮雨之处,他潇洒而又不失礼节,能迎风面雨,无论风多大,雨多猛。任凭晴空万里,光芒万丈,又或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他,始终是那个他,不论遭遇如何,他总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前方是祸还是福,“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也是一重情之人,在第一任妻子死后,著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千古哀词,不可谓不凄美。也许苏东坡还有许许多多我未曾了解的事,未曾认识的性格,但至少现在看来,苏东坡定不是高傲之人,也不是飘忽然之人。苏东坡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之处在于,他生在宋朝这个公认的重文轻武的朝代,他出生在一个崇尚好学之风,辩论之理的地方,有一个如此好的家庭环境,让他有了舞笔挥毫的机会与无限可能;必然之处在于,他在人生短短百年间,几乎经历了所有人加起来可能经历的一切,才能让他有深厚的心灵积累。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有中太多太多偶然性,可谁又能说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呢?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二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
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这就像是我们每个平凡人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得意之时不骄不躁,失意之后不丧失斗志还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情趣,如清风般吹过,然后流芳百世。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失的吗?正如书中所写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苏东坡充当的角色如此之多,在一千个读苏东坡的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苏东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其二的人物。今天,我们悲叹他命运的不公的同时,更加欣赏和崇拜的还是他的那份人格魅力。
在读了《苏东坡传》之后,真有一种见到苏东坡本人的感觉,这也说明了只有在阅读之中,才能有更深层的交流。今天的我们不应只是欣赏他的作品,更应该感受他的人格与灵魂。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6
“吾上能够陪玉帝,下能够陪卑田院乞儿。眼下见天下无一个不太好人。”它是苏东坡对他徒弟说的话,话说的最好是勾勒他自己也适当但是。
林语堂书中的苏东坡嚣张癖好,也可以轻轻松松玩笑话,也可以再三庄重,从苏东坡的笔头流露出来的是人们感情之弦的震动。有愉悦,有开心,有梦幻2的覺醒,有听从的忍耐。林语堂自诉自身是一个乐天派,描绘苏东坡这另一个乐天派。虽然苏东坡遭受历代皇后的庇护,但他的官运一直也不顺利,屡屡贬降,乃至被拘捕,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我钦佩苏东坡的勇于言表。他一生做官廉洁,拥有一颗众多而仁德的心,虽然他一生都是在跟大文学家和王安石互斗。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维新的情况下,他勇于逆向行驶。先不用说王安石变法的內容怎么样,可是在那么一位在当朝颇得宠的丞相眼前勇于言出讲出抵制,这一份勇敢无畏的胆量就非常值得我衷心的钦佩。
苏轼的一生能够说成艰辛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奸险小人,为了更好地严厉打击这一代文学家,甘愿使尽千般方式,一次次的贬官,离中华更加漫长,到最终,乃至拥有元党人碑的发生,被刻上党人碑的高官,重则拘押,轻则贬放远地,非经许可,不可内徒,而苏东坡,与司马光一起,位居信用黑名单前端。但就这样的政治上的残害,苏东坡分毫不以为然,潇洒依然。
苏东坡过得开心,义无反顾,像一阵轻风渡过了自身的一生。在苏东坡彻底松弛下来而精神欣然自得之时,他所作的美文杂记,就具备此类香醇的风趣美。
在苏东坡临终前,他曾轻轻地说过一句话:“灵山或许有;妄想前去,又有有什么用?”它是他的道家大道理。解脱之道取决于与当然,在不知道善而善。苏东坡连遗教都没对孩子说便来到。
苏东坡的肉身虽已化作灰尘,但他的精神将永恒不变在大家心里。因此,他的生命是永恒的,是幸福的,大家将把他的精神弘扬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里。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7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8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名字叫苏轼,东坡是他的号,字子瞻,他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过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很有名的诗。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与苏轼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种种魅力。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被贬、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与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的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间,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每当听大人们唱起这首诗,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心里浮现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样的放荡不羁,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样的悲伤心痛,而是一个一心想着百姓的诗人。
我认为,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出的进取、旷达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的星空中。
我还记得《苏东坡传》中,有一次苏东坡与他弟弟的谈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从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讨好某人,在他眼中,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田间的一个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好人,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救国罢了。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没错,苏东坡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诗作还留给人们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给鲁迅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世间再无苏东坡。
苏东坡第一传读后感 篇10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俨然被一种才华横溢的文风所吸引,读罢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一代文豪苏东坡命运之坎坷是身为凡人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了解一个人,历史隔着斑驳的围墙印记,展露给我们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东坡,转而深深膜拜。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是苏东坡,余秋雨笔下的苏东坡,凭吊历史文人,这种表达无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些许心酸,些许感叹,流芳百世的苏东坡在他生活的时代竟如此不堪,“乌台诗案”竟涌现出如此多的小人,尽管平日里毫无过节却还是会随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远不止这些,东坡昔日好友竟无人现身求情,沦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吧!
在《苏东坡突围》里处处体现着命运的嗟叹,着实被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风度深深感动了一把,文人与文人,惺惺相惜,本该如此。读书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后也是该戛然而止,不去追究过多细节,心里的那份执拗还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问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论余秋雨现象》被捧在手上,所谓的余秋雨现象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怀着疑问读完这本书,竟有些晦涩难懂,但文章里的肯定与批评还是读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说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颇多,有一种自觉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高度,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指摘,“试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行径使得“乌台诗案”这一历史事件隔着千年光阴来光明正大地拷问现代人,余秋雨先生怕是多虑了吧!”已看过诸如此类不少的争论,大多情况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卒选择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终不敢苟同或反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写文章始终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对文章越是保持一种纯粹的想法,越能从中收益良多。不否认有市场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在短时间获得读者的青睐,而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文学精神,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高度,能够长久的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有更为长远的保存价值。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时间来酝酿的情绪。在急功近利的当今时代,作家更应该保持一种倚世独立的品格,那样写出的文字更能获得时代的认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或许能与所有写文章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