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雨霖铃》说课稿(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 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
(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雨霖铃》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xx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作者与背景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
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
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诵练习背诵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雨霖铃》说课稿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④讨论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关于《雨霖铃》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