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我们仨》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朴,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忽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布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静静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每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告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平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用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崎岖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智慧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锺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锺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心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得更远的。想必锺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读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锺书的对话,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动容,此情此景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
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第三部,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说不要紧,而且为了锺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甘愿成为灶下俾,在锺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一生的写照。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好在,还有那一艘船一个万里长梦,如今,一艘船终于将她渡得那万里长梦里去,一家人团圆相亲,再也不醒来。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带着生活的温度、岁月的痕迹的文字,多数时候会让人的心情随其起起落落,然而读杨绛的《我们仨》,却没有,因为全书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大起大落,有的只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带着生活的温度、岁月的痕迹,但更多的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位九十岁老人,对女儿、对丈夫的思念,还有人生末年对“家”最真实的感悟。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写尽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内心的孤独,身边没了知心陪伴的人,靠着回忆重温此生的波折,然而在回忆里她是幸福的,因为“那里”有她想要找的人、想要找的“家”、想要找的生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道出了韶华易逝、心无所依的彷徨,当家里的人已不在,家也不便再是家,只能算得上是今生的一个停靠的客栈,而少了家的温馨、少了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这也是作者虽身有定所、心却早已不知去往何处的感叹,就像那条通往小船的路,为了找到家,她一直都在寻寻觅觅、不曾停步。然而回首这一切,作者也悟出了“家”的真正含义,正如其书中所说的它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累了时它是依靠,开心时总会有所回应,一家人之间互相扶持、互为支撑,相聚、相守共同走着属于“家”的路。
不由地想到了一句很喜欢的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曾经年少的我,对于“家”并没有太多的体会,无非是妈妈的饭菜、爸爸的叮嘱,直到上了高中,面对周围同学的你追我赶,面对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见起色的成绩,面对几乎“疯子”一样的学习节奏,精神一度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学校里面却不敢有任何的表现,总不想别的同学看到自己的脆弱,回到家的那一刻却在妈妈面前失声痛苦,心底里一切的委屈、难过倾刻而出,似乎一艘一直漂在风浪中的船,找到了停靠的港湾,终于可以安心的靠岸,而妈妈当时没有任何的责怪,更多的是宽慰和鼓励、是相信我肯定可以的眼神。后来想想,这应该真的就是“家”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安全感,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庇护,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重整行装,再次面对外面的风雨。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尤其是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还记得有一天打趣的和老公说“似乎现在咱俩的日子就是为了老人过得舒心、孩子过得开心,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虽听上去是一句抱怨,实则却也是最单纯的愿望。对于我等凡夫俗子,不求家财万贯,但求健康、平安、快乐、幸福,这些有了,“家”也就有了它最美好的样子。它不只是简单的一处居所,而是心有所依、情有所靠,每天不管多么辛苦、多么累,总有一处灯为我们亮起,告诉我们“受伤后可以回家”。杨绛女士在面对丈夫、女儿的先后离世时,已找不到家在哪里,因为哪里都没有了最亲近的人,哪里都不能称之为“家”,形单影只的灯下,一位老人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思念,只是这颗飘摇的心没了可以依靠的地方。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家”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用几栋楼几零几描述出来的名词,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四海可皆为家;它不应只是简单的仅可容下身体之躯的处所,更是我们心所归属的地方,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心底最暖、最踏实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对杨绛先生的认知,仅限于前些日子偶然阅读了《杨绛传且优雅过一生》一书,深深被杨绛先生的优雅所吸引。恰逢在世界读书日来临前一天,去东风社区旁听“明德崇礼,书香溢东风”全民阅读活动,方知这里有一处溢满书香的图书馆。静心聆听欣赏阅
似梦非梦,杨绛先生梦中呈现的场景,让我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伤感。格物致知一词,是杨绛先生描写爱女钱媛和爱人钱锺书对不了解事物的推究。为了寻其梦境原理,在我通读完毕返回看目录时,发现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首页写着这样一小段不起眼的文字: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瞬间恍然大悟。《我们仨》一书,是杨绛先生在痛失至亲至爱两位亲人后撰写的,回忆是痛苦的,先生用梦境的方式回忆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平淡美好。
出国留学期间,尽管是苦日子也苦中作乐,从不敢用剪刀剪虾钳子怕虾疼痛抽抽到烹饪得心应手的平淡生活,在先生笔下是生动有趣;一家人外出吃饭,总能点到餐馆最好吃的菜,听到见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趣事;非常年代,生活的艰苦、疾病的折磨,“我们仨”虽身不在一处,却心灵相通,相互担心,互相扶持,令人感动。
在爱女和爱人均住院情况下,已至暮年无法两头顾及的杨绛先生在梦境中“看到”女儿钱媛,在病床上依然乐观对待他人,忍着疼痛工作场景让人唏嘘;痛失爱女,依然坚强着,“代”女儿写信给父亲读给爱人钱锺书先生听,直至爱人身体好转才慢慢将实情一点点说出令人感动;钱锺书先生离世前的一句好好活着,支撑着先生对未来生的独自面对的坚强和勇气。
《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看不见的魔力,静心,让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看得见的美好,一家人有新鲜想法互相交换,即便意见不统一,也胡不强求。《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仨对工作上的事情绝不含糊,对不懂的问题格物致知,直至疑惑解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犹如一泓清流缓缓流入心田。
与先生的遇见,让我知晓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即便走向暮年也依然不停止。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初闻杨绛先生,是在她翻译的兰德的诗中。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
初中时只知她是钱锺书的夫人,直到不久前,偶然发现书架上的《我们仨》,杨绛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饱满而立体起来:她不仅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同时也是饱含才情的文人。这样的她,令人尊敬,也令人着迷。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散的经历。简单概括,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人相依为命的体验;第二部分表现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后的情感;第三部分记录了杨钱二人赴英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三人聚散守助的经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因难,还有个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二零一六年初夏,杨绛去世。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这是一段生死离别的梦,一段得与失的梦。在这个世界上她最爱的两个人先后离去,只剩下孤独心碎的老人写下一行文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杨绛先生那里是一种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书中最后“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己,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没有亲人的家庭只是一间空荡荡的客栈,没有丝毫温暖可言。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但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冲淡。
是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快乐也罢,忧伤也罢,时光不可以倒流,人生不可以重演,而青春只有一次,何不在有限的生命之河里,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美好,无愧于心,认真学习,好好生活。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杨绛先生则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无论是鲁迅还是杨绛,他们都选择了坚守本心之路,最终活出了自我。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选择,前方并非都是坦途,但只要我们勇敢前行,认准方向,也能走出属于我们的罗马大道!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这是我听过对家最美好的描述。我们对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我想要一个温馨的家、一个能够包容我小脾气的家、一个没有争吵的家……如此种种都是我们对于家的期待,但何以为真正的家呢,我觉得正是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因为有我们仨”,才让我们拥有真正的家。
我为书中钱锺书先生说的:“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所感动,而杨绛先生文中写到的“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直接让我浸湿了双眼。我好像终于理解了之前一个视频里的女孩说,“很想说但是再也不能说的话是‘明天见’”是为什么了,这是对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个字。我想对你说明天见,让我们对明天都充满向往,因为明天有你的存在,因为明天我们还能相见。
我很羡慕书中杨绛先生一家,不提他们在后期经历的时代变革,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与孩子之间的牵绊都是我在这本书之外看不到的。可能正是这么一种情感让我为书中的情节动容,书名《我们仨》无需多言这就是他们的故事,就只有“我们仨”就足以让读者体会这本书所传达的。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近日读了《我们仨》,感触很多。杨绛先生那借梦喻实的精巧笔法,真挚且风趣的描绘和充满智慧的为人处世,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杨绛先生用舒缓朴素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快乐生活、在困难中的坚韧和家人彼此的相互包容理解。先生的小家,是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家。
待人时,看他人的最好的优点;用人时,看他人最低的人品。这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个大智慧。先生通过绳子和书的比喻,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胡乔木同志给先生一家帮过大忙,也时常来拜访。别人说,乔木同志只是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先生一家罢了。杨绛先生认为,读书,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使用绳子,则从最薄弱的一段判定绳子的质量。先生说,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对待自己的朋友,是应该当成书一样读。人无完人,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与朋友相处时,应该宽以待人,欣赏朋友的优秀品质。我们看朋友要看他们好的一面,而不是死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这也让我想到当下的一个热点事件,长相甜美的央视记者王冰冰,遭网友人肉,并在网上发她的隐私,包括离过婚,四级考了两次等等。这些很正常的事情,却被人当成黑点来爆料。在网络世界,网民把人捧上神坛,发现一点黑点,又会把人从高处摔下,狠狠唾骂。这种不肯接受别人的一点点缺点的极端的思维,是不可取的。“读书,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这种观点,放在对待朋友,对待身边事物上,可以让我们与朋友间相处更融洽,让我们更容易避免极端思维。
杨绛先生与家人的相处,充满了爱与包容,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杨先生一家人,彼此都保持着非常大的分享欲。每次暂时的分离,他们都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称这些小文章为“石子”,在重聚时拿出来品读玩味。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在我看来,我们也应该和爸爸妈妈保持一个比较大的分享欲,让爱我们的人有对我们生活的参与感。很多时候我们和家人的隔阂和误会,是因为缺乏沟通。在我们离家在外时,父母会非常担心我们,想念我们,我们应该常常给家人打个电话,发些信息,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生活趣事。
总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很多家人间和睦相处的妙招,有为人处世的智慧,还有一个个温馨风趣的家庭故事,更为深刻的是一家人在困难中的相互扶持与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前段时间陪女儿去书店买教课书,无意中听到有两位看起来颇有学识的老人在讨论一本书的内容,听上去比较触动,便特意询问了一下书名,老人很热心的告诉我说是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在书店看了一会儿,意犹未尽,便买了下来,看完后颇有感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写的篇幅比较少,没有着太多笔墨,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瑗瑗旧病复发受病痛折磨,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重点描述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的回忆。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每读几页便有令人动容的地方。
钱钟书夫妇在动荡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儿钱媛又弄常的孝顺,而且他们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不离不弃,柤伴一生的人,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并不是非要爱得轰烈烈,荡气回肠,情深,容易相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相互弥补才会完整。在顺境时,不离不弃;在逆境时,相互扶持,携手相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羡慕。杨老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读完《我们仨》的故事,我久久不能释怀。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杨绛先生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在《我们仨》里面寻到一点慰藉。
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杨绛先生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我动容。读完《我们仨》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具体感悟如下:
《我们仨》让我学会了生活
《我们仨》告诉我们,做人心态最重要,你没有很多的钱,但要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你出身不好,但要懂得上进,你长得不漂亮,但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你没有多富有,但要懂得知足和感恩,一个人只有好的心态,才能够感觉到幸福,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顾: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干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出发的原点。平平淡淡才是真。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我们身处伟大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看完了《我们仨》,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承受。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其实学会生活,是一种感知。生活中的春华秋实、云卷云舒都值得体味。一缕阳光、一江春水、一语问候、一叶秋意,都是生活里醉人的点点滴滴。学会生活,需要一种心境。平静地坐看时光流逝,平静地细数人世坎坷,这些都是生活的意境。杨绛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权势和金钱,不在物质和名利,而在用一颗平淡无华的心情,去领悟生活中风雨兼程与风和日丽。学会生活,才会用平和的心态真诚地面对世界,享受生活的富与贫、美与丑、苦与乐。
《我们仨》让我学会了感恩
时间给“我们仨”经历,让“我们仨”成长,也把沧桑随手相赠。他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朝阳升起,到夕阳西下,在晨钟暮鼓间越过高低浮沉,走向成熟,看惯了聚散离合,经过了月缺月圆,学会了知足,学会了感恩。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生活里的点滴记忆,这是她对逝去之人最好的缅怀方式,也是她对生活的感恩。
有时我坐在窗前,我问我自己: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自己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抑或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
老父今年86岁,老母亲也80岁。今年春节过后,先是老妈摔断了股骨头,后是老爸脑梗、小脑萎缩住进了医院。面对一系列的治疗康复和近期照顾老人的问题我们兄妹四人有时争执不休。每当被生活纠缠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杨绛先生对生活的大彻大悟,想起她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恩,心便坦然。她在《我们仨》中,告诉了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归宿到底在哪里,但都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不管来自何方,又将要去向哪里,存在就是价值,感恩才知惜福。学会感恩,生活将赐于你灿烂的阳光;学会感恩,生活将充满爱与希望。
《我们仨》让我们要学会忘记
我们像杨绛先生一样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想着想着就忘了”,原本以为刻骨铭心的,慢慢地也就淡了,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了,浅的东西越来越浅,时间是治愈一切伤口的良药。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曾和杨绛先生通过电话,问起办百岁寿辰的事,先生嘱咐他们各自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这是杨绛自己在即将迎来百岁生日时写下的一段话。
沉重的生活让杨绛先生倍感沉重,“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体现了杨绛先生对过往悲惨遭遇控诉与厌弃。生活就是一笔流水账,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有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洒脱生活,心无挂碍,你才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我们仨》让我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
《我们仨》告诉我们,没有家人的陪伴,即使是大房子也不会有欢笑,没有亲人的陪伴,即使一个人吃着山珍海味也不会香,所以不要总是因为忙而忽略了家人。也不要把不好的情绪留给亲人,家永远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和源泉,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和依靠。
杨绛女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自一人在青灯下回忆“我们仨”。这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像写日记一般记录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分记录了许多家庭琐事,正如我们普通人一样,一个学者之家也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连有一身傲骨的学界权威钱老先生,干家务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脚,不得不随时向妻子求助。杨绛女士正如很多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不厌其烦地对后辈讲述年轻时的种种趣事,而我们这些听者也好像围坐在杨老身旁,感受大学者平凡简单的快乐温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杨绛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