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很同意林语堂的观点:“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喜欢苏东坡,未必我就不能够再接着喜欢。而且他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更多的人喜欢苏东坡自由自在的灵魂和平和宽宥的态度。
读林语堂著的这本《苏东坡传》时,我是怀着欢喜的。以为苏东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无一个不好之人”的话可甚合我,我看人向来是只看优点,而只看到一点缺点的,从东坡居士这里我可以为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为,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观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后的回味与思考。更高一层的意义是,我肯定这是一本好书,但具体好在哪里,却无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时时拿出来翻动,使主角的灵魂不时地浮现出来,给我们以营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苏东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远的历史的痕迹,而林语堂也必定会在苏东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迹,翻译者张振玉当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这本《苏东坡传》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华在里面。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来的苏东坡,更具有时代的特点,更具备亲和性和适用性。
读过《苏东坡传》之后,我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时代的痕迹太轻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这巨大力量的控制权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每个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所遇到的挫折与不幸,如果放远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种感觉而矣。这种感觉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于我们的味觉。
苏东坡最为可爱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感觉异于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朴素,没有成熟世故的老练,却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报复能够永远谈笑风生的坦荡性格,他把每一处流放地都当成家来热爱,使得他的敌人因为总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万分。一个强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无能者的表现,苏东坡是当然的强者,他的这种强大来自于灵魂和精神。
苏东坡的惊世才华固然来自他的博闻广记,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大自然给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无穷的灵感。只有在山野里,大树下,脱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时,才是苏东坡最为本真的时刻。他乐于回归这样的本真,他的敌人也总是用流放这样可爱的报复方式使得苏东坡顺利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虽然流放的岁月过于漫长和频繁也使得苏东坡会产生安定生活被随时打破的担心,使他所赚不多的薪水总是在各个流放地安家落户时花个精光,以至于偶尔会受到饥肠辘辘的困扰,但苏东坡不以为然,他永远能够活在当下,并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他总是在与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游荡中,寻找到不竭的灵感。他的诗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为他的心里全是美妙。正可谓“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认为的坎坷与磨难在苏东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使得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难过呢?只有真情。他爱他的亲人们,他会为与弟弟子由的分手而伤感得夜夜失眠,会为爱妾朝云的离世而难过得痛哭失声。他因为心地的善良而见不得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苏东坡的文字是用来书写真情的,是用来为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热爱也是自然的。
林语堂在谈到苏东坡的书法与绘画成就时,提到了节奏与率动,他的观点是书法与绘画中的美,来源于自然界动物在运动过程中的爆发反映,这样透彻的讲解,非常有利于我们欣赏中国的书画艺术。而我以为书法和绘画之美,更源自纯真自然,一个心存杂念的人的手下,是没有佳作产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爱~。~自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苏东坡的旷世才华,也必将是一个内心安宁,充满幸福感的人 程林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寒假时我读了一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了苏东坡的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他的许多品质都让我敬佩,但是,他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那积极乐观的品质。
苏东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过许多困难,遇到过许多磨难与坎坷,可是他呢,却是那么的乐观,他被贬到过许多地方,但是不管贬到哪里,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气,都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甚至还可以找到一些乐趣,可以说是“既来之,则安之”了,特别是在海南的时候,那是海南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可是苏东坡呢,在环境那么差的地方,竟然还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如果我到了那里,会像他一样吗?他这种乐观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在这种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苏东坡这种乐观的精神,因为乐观能让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能让我们去克服困难,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里也能找到温暖。难道他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苏东坡这种精神让我想起那天,我养了许久的猫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那几天我非常伤心,整天无精打采的,连饭都不想吃了,觉也不想睡了。因为那只猫是我最好的朋友,它这一丢,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一天中午,我坐在书桌前发呆,看着我那只猫曾经的照片,眼里含满了泪水,这时候,妈妈走到我的身边,轻轻的对我说:“孩子,乐观一点吧,那只猫已经丢了,伤心也不能让它回来呀,你还要学习,不能因为那只猫而放弃学习,一定要乐观一点呀”说完妈妈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只猫对我来说很重要,可它只是用来装饰我的生活的,虽然没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乐的生活下去呀,而且,这可以让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而不是边与猫玩边学习,还有,我的玩伴还是有很多的,并不是只有这一只猫,我还可以看书,可以与其他的朋友玩耍来放松心情,还能加深我们的友谊……我还想了许多许多,这时我感到豁然开朗,已经不在那么伤心了。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的,在感到伤心的时候,一定要乐观,才能化伤心为喜悦,才能让生活更快乐,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
做一个乐观的人吧,这是《苏东坡传》告诉我的,这乐观的精神将会伴随我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苏东坡纵使历尽沧桑,依然苦中作乐。奸臣迫害,大可一笑而过;贬谪流放,仍可心如止水,乐天知命。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未曾读出对世道、对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反而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品鉴,对世事人情的豁达。
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6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7
论起那些古代的著名诗人,例如唐宋八大家,我都了解,在这些人中,最让我钦佩的,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是豪放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在被贬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与友人一同出游。我钦佩他,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他的豪迈;同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的深情;还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如此有才华之人,怎能不钦佩?
我想更深地走进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于是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书籍中,我选中了这本《苏东坡传》。
从书中的标题,很容易能看出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跟它的作者——林语堂有关。林语堂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才子。一位才子写一位才子,就诞生了这本《苏东坡传》——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之一。
这本书写了苏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总是那样豁达,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苏东坡受尽磨难,而依然快乐达观,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固然可赞,而读罢掩卷,我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狂者”。论语里有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做人做个狂者可以,但不能做一个狷者。
的确,苏轼的才华,超过了几乎当时的所有人,有狂傲的资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为狂所连累,成为他各种挫折的根源。乌台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的例子。
狂傲,说的'好听点,是恃才傲物,说的难听点,就是自负。当年,苏轼做官时,他好友的父亲,陈希亮,作为他的上司,不停地打压苏轼。哪怕一篇很简单的文章,苏轼都要写很多遍,因为陈希亮怎么都能找到一点漏洞。有人说,陈希亮是无中生有,他为此解释说,是看出了苏轼特别骄傲,怕他以后在官场上,会吃大亏,所以才打压他,磨磨他的锐气。想必苏轼有些是接受了,但是我想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改。
苏东坡的一生是异常坎坷的,也是乐观开朗的。他的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垂名千史!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8
在20xx年寒假到来之前,我拿到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细细读来,甚为林语堂先生的才气所叹服,对苏东坡这个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苏东坡为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乐天知命。苏东坡的诗文更是冠绝天下,流传至今。对苏东坡的称颂,已经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华丽辞藻,也无法表达出我对苏东坡的崇拜,当然亦因我没有出众文采,优美的文笔,所以不再狗尾续貂。今天,我想说些其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从《苏东坡传》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们历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高中对王安石变法的介绍,是在历史教材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所发挥的积极意义,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从理财、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收复了一些失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况,加上严重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变法的坚强后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最终变法失败。
在《苏东坡传》中,我没有想到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消极影响会这么严重,林语堂先生在这本书中通篇讲述的都是这次历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书中说:“宋朝国力之消弱,始之实行新法以防“私人资本之剥削”,借此以谋“人民”之利益,而有一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了。”这样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当权把宋朝给葬送了一样。当然书中还说到:“王安石在热衷于自己的那套社会改革新法之下,自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会将倡议之人不惜全予罢黜,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永远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点或者说缺陷,他变法不为个人私利,只想要让国家富强,想把北宋朝发展成汉唐盛世一样。梦想很美好,现实也很骨感。王安石变法中,听不进任何一点的反对意见,把反对改革的'官员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罢免,或降职。只任用支持变法的人,甚至用谎言糊弄皇帝,粉饰太平,任用的这些官员并不是真正的支持变法,只是为了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变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新法被废除,变法失败。
我们评价变法,不应该从一时的得失,变法者的命运如何,也不应该用我们今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而应该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来评价,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认为这场变法有功有过,整体上讲,变法是积极意义大些。但只是评价为功大于过或者过大于功,都太过于简单了。
研究历史,研究变法,更主要是的是要从吸取经验,吸取智慧,为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提供借鉴。王安石变法中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值得借鉴。但王安石在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刚愎自用,不肯听一点反对意见和任人唯从的性格,对改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搞的民怨沸腾,民不聊生,这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变法需要从实际出发,量才使用,用人得当。综上所述,一次变法,需要改革的领导者既要有大局意识,超前意识、全盘意识,又需要在改革中要注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真正的从人民利益出发,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变法的胜利。
以上仅是我对王安石变法的一点看法,和书中所述有着不同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