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笔构网

2025-10-12心得

请欣赏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1

人能够寿命延长卫生是第一位的,医疗的发展是第二位的,首先是卫生。瓷在汉代能发明出来,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农耕发达,当然谈到农耕问题又可以追溯,为什么中国农耕好,这跟我们的地理有关,有独特的地理结构三级阶梯,北方有蒙古西伯利亚,亿万年的季风往南带来了无数的风化的泥土沉积在黄土高原,而我们的文明的一大源头就是在黄土高原。

那里首先诞生了很多跟陶瓷有关的器物,比如说彩陶很多是在那里,如果没有松软的黄土季风的气候,彩陶就是存在我们也很难在5000年看到如此多如此系统与精彩的作品。彩陶很容易损伤,因为烧结的温度低。我们要通过器物联想到大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发达的农耕,为什么我们的族群在世界上数量最大,说明繁衍的好。在古代,经济实力体现就是繁衍,离开了繁衍谈发展都是空谈,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发展的好有一个原因也是前几年常常提到的“人口红利”。

原始彩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口繁衍是需要整体的卫生和农耕的发达。我们可以追溯,一步步推导出来,所有的知识就是以点带面全部都可以展开,比如说前面讲到装饰很多是以线条表达,只要看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就明白,前面有同学提到甲骨文,甲骨文之所以是那样也是因为工艺决定的,横向下刀很难竖向刻刀容易,所以甲骨文的字多半是长形的字,它是为了方便力量流畅好刻。甲骨文都是刚直的一笔一画都很直,柔性的东西少,到了柔性的时候就跟用毛笔有关了。

所以为什么中国是这样,中国的文字哪里少得了陶器,甲骨文已经算是很早的,也才不到3000年,那夏商之前呢,其实中国的文字跟画是一起的。中国美学有一句话叫“书画同源”,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后面慢慢变成方块字,从甲骨到大篆,然后到小篆到汉隶,载体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刻在骨头上,然后刻在青铜器上,刻在碑石上,到后来有竹简,知道为什么过去称“学富五车”,五车竹简与今天比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少书。读了五车竹简那就已经算是读书人了。

有了竹简才开始成就了以毛笔为工具的书法,因为有了毛笔,才开始了将重要的事件重要的讲究和学说写在竹木片上,就是竹简与汉简,写在竹木上改变了写作的方式,然后有了隶书,隶书是秦朝开始,秦朝统一后隶书就把小篆的象形简化凡是太弯曲的就变成了一竖一横一折一捺,中国书法的审美就是这么来的。

长沙窑 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唐

湖南博物院

慢慢往后发展再发明了纸,文明就彻底改变了。我希望陶瓷的装饰历史你们要学会串起一个简单的纲要性的文明史的理解视角,然后文明史就像是经纬一样,就像地球一定要有经纬才好叙述表达,要不然说一个地方在哪不知道,同样知识也是这样,大家有了这样的脉络,一定要在自己的大脑建立起经纬结构,当一件陶瓷艺术品出现的时候在文明史上属于什么样的维度,文化的认知感属于什么样的族群的维度,同时期的时候西方是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大致的能放在一起,你们就不会糊涂,你们也就不会去花精力学一些旁枝末节和花哨的东西,所有要学的东西都会变得精彩,因为都是非常纲要核心的东西。

这样一来你们的时间就大大的释放出来,关注的一定是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装饰课要解决的是通过装饰来让你们有一个很好的历史性的观察方法。如果能够有一点点这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体会的话,老师的这门课程就非常有价值了。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表现形式,陶瓷一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通过亲手制作陶瓷作品,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在陶瓷制作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轻松愉快的创作体验,还从中领悟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陶瓷制作的过程中,耐心和毅力是最重要的品质。创作一件陶瓷作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地揉捏陶泥、搓制成形,并留出充裕的干燥时间。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有耐心去等待和观察,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正和打磨,直到最终完成。正如拉斐尔·桑托曼纳所说:“在陶艺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时刻处于沉静的境界,耐心地打磨每一个细节,毫不马虎。”耐心和毅力是制作陶瓷作品必备的品质,也是我在创作中学到的重要品质。

其次,陶瓷制作需要细心和精确。在制作陶瓷作品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精确操作。一颗砂粒或一个微小的瑕疵都有可能对作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步。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细心和精确,我曾经参加了一些陶瓷工作坊,学习到了许多技术和技巧。例如,在制作中使用合适的工具和器材、掌握不同陶泥和釉料的特点、熟悉烧制过程的'温度和时间等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逐渐提高了我的细心和精确性。

此外,陶瓷制作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陶瓷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而每个陶艺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在制作陶瓷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到作品中。例如,可以通过添加特殊的纹理或装饰品,让作品更加独特和有个性。在我的创作中,我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物和其他陶瓷作品,获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仅让我的作品更加有趣和吸引人,也丰富了我的艺术体验。

最后,陶瓷制作是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制作陶瓷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个过程却充满了乐趣。当我手握陶泥,逐渐感受到它的质感和形状时,我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周围的纷扰和压力。在这个时刻,我彻底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享受着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美好时光。而最终的作品完成,更是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制作陶瓷作品成为了我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项艺术。

总之,通过陶瓷作品的制作过程,我不仅体会到了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性,还学到了细心和精确的技巧,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享受了创作带来的乐趣与放松。这些心得和体会不仅适用于陶瓷艺术,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带着这样的心态和品质,我们都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满足。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3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到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的实践中去。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接轨做好准备。生产实习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它为我们顺利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更好服务做好了准备。

陶瓷生产工艺实习心得体会如下:

一、淘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

十、成瓷。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在实习期间,真切的接触了工作场所设备、环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改变了以往学东西,看设备只靠想想的情况,真实的感受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4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

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总共数了一下,有九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盘条阶段设计的东西不知道是已毁还是乍得,就是找不到,有几个大小很尴尬的杯子或烟灰缸。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坦克,实话

说来,又不像坦克,装在了坦克的履带,却有跑车的前沿,华丽吧,我在上面用颜料上了一些简单的花纹然后上了透明油,应该是非常的靓丽的。可是后来,老师却勒令我挂掉所上的底釉,可能烧不出来吧。还有一个很大的造型也不错的烟灰缸,我把它放在了琥珀蓝的可选专柜里大海蓝的颜色觉得很安静的颜色适合抽烟的时候用。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底的时候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5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6

此次陶艺制作总共有五节课,每节课所做的工作都不同,感触和乐趣也各有不同。

第一次课是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但是成品的中心必须掏空,否则烧制的时候容易炸裂;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这次课上我本来想手捏一只小猪的,可惜没顾及好体型,做好后掏空时由于目标过于精小,再要掏空肚子跟大脑十分棘手,最后在我的百折不挠的掏刮下小猪猪的脑袋不堪骚扰终于裂掉了。。。受到这样的打击,我决定在盘条的时候保守点,相比别人很多人都在做很有特色的艺术品,我选择了朴实无华的杯子,虽然做出来有点丑但是想到刚刚被我摧残的小猪也就觉得很庆幸了。O(∩_∩)O~

第二三节课是制作拉坯作品,课上每人都有一台拉坯机,那个机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所以以前还是觉得比较神奇,真的看的话才发现就是一个靠电动皮带转动的原盘面,不过拉坯这个工作却没有那么简单,老师讲的要领大致可以变成三句口诀:心平气和逆向发力由下而上。所谓心平气和就是说在拉坯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拉坯是一个很讲究精细的工作,主要是把坯体整理的均匀对称重心居于圆盘的中心,一不留神就可能把圆盘上的泥巴带的对圆心做环绕运动。逆向发力和由下而上是指双手的发力和运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拉坯完成后就可以在均匀的坯体上出产作品了,本来没想过要出品艺术品的,可惜自己太过于粗心,把有的标准的碗或杯子的侧壁扭完,又难以补救只能做成艺术品了。

上一节课是修坯课,这个对我来说简直是灾难,都怪我当初拉坯出来的作品都太厚,虽然工具很齐全,但是还是要刮、修、掏半天,而且胆战心惊的',生怕把我的成果掏破了,虽然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很不起眼,但是毕竟花了我很多心血,所以还是敝帚自珍的。四件作品一节课3个小时才修出来一件,效率很是低下,剩下的只有拿回寝室继续修整。祈祷在最后的烧制中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吧!

总的来讲,觉得此次陶艺制作课收获满大的,有茫然,有焦虑,当然更多的是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感谢此次指导我学习的各位老师与学长,也感谢给位帮助我的陶友们,作为一个大三明年就要毕业的学生对于能修这门课程深感荣幸,此次陶艺制作课是我大学以来最快乐的公选课经历!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7

今天的陶艺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理论方面,技法和创造力都非常重要。

这一次陶艺制作的操作都是围绕技法的。所以我想总结下在技法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点的.几点。

首先,我觉得是耐心,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无论是泥雕盘还是拉坯,我都显得缺乏耐心,总是在做了一点点之后觉得没有达到自己

预想中的效果或者说没有手感,就开始失去兴趣,失去耐心。这是在以后的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

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

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 篇8

今天,我终于能亲手学做陶艺啦!

穿上褂衣,戴好帽子,我小心翼翼地将手放在了陶泥上,机器慢慢地转动起来,加了些水后,陶泥开始变得光滑柔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我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陶泥的正上方,轻轻往下一压,一个小口就被我开了出来。双手捧着往里挤,那陶泥的形状颇有几分观世音菩萨手中那个仙瓶的韵味;将手放入瓶口中,沿着瓶子的内壁往外一推,陶瓶瞬间变得又矮又胖,像一个胖娃娃,让人忍俊不禁……陶泥在我手中不停地变化着样子,我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沉浸其中的.我浑然不觉陶泥已经摇摇晃晃,快要变成一摊烂泥了。这下糟了,我手忙脚乱地将它扶正,可那陶泥好像在和我较劲儿似的,我往左扶,它偏要往右倒;我往前推,它偏要往后靠。三番五次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望着眼前这个已经没有了形状的陶瓶,我仿佛看到它正在朝我坏笑。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细心地用手重新将陶泥塑形,很快,陶泥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