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乘加(精选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加 篇1
上周学习《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乘加 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题
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3、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6、尝试后练习:“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加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玉米、香蕉、橘子等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亲切地说:你觉得这只小熊可爱吗,今天就和小熊一起来上数学课!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
(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2.口算, 直接说出答案,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3×3= 4×2= 2×3= 5×4= 1×4= 3×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熊都夸奖你们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请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学生提出: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 老师接着问:怎样列式呢?
可能出现的答案:3×4=? 4×3=? 3+3+3+3=?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小结: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小朋友们列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算式,可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l利用课件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
问: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怎样列式?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每种列式都要说出意思? 12-1=11(个) 3+3+3+2=11(个)
4×3-1=11个
引导说出:表示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
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
式,小朋友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引出课题:乘加乘减(板书)
l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练习一摘玉米棒 (画面回到主题图上,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小熊心里在想了:“谁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谁。”)
问: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吗?
同时也要说出每种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练习二:课本上的P56
引入谈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小熊请大家来举行联欢会,看!它们带来了什么?
问: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练习三:参观森林果园
引入:最后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问题?而且能否解答?运
用今天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试一试。
要求:同桌互相出问题,然后互相解答,然后四人小组批改。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拓展练习:尝试根据算式,口头编题。 5×4+3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一共有多少个? 还剩几个?
3+3+3+2 3×3+2=11 (个) 2+3×3=11(个)
3+3+3+3-1 9
4×3-1=11(个)
4×3=12 12
3×4=12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加 篇4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资源:教学例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学:
谈话:星期天,小猴淙淙家要来客人,猴妈妈带着小猴淙淙一起到果园里采桃子招待客人。瞧,一番忙碌后,他俩收获可真不少。(出示教学例图)
二、进入情境,探求新知:
1、 例题探究:
(1)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猴妈妈: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2)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能即时口答的解决,再有选择地板书下面的两个问题:A、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B、猴妈妈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
(3) 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A、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B、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23=36(个)
36+6=42(个)
(4) 你先算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两种想法:
A、 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是猴妈妈采的个数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因此必须先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先算出来;
B、 知道了猴妈妈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先算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合起来。
(5) 集体口答。
2、 学习试一试:
(1) 要求猴妈妈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算好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指名说出自己的算式,教师板书:123=36(个)
36-6=30(个)
(3)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 反思:
(1)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 讲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寻找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从条件出发确定先算什么。
(3) 这两道题各是用什么算法接问题的?(揭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 想想做做1:口算给同桌听,每人口算两组题,一个回答,另一个判断正误。
2、 想想做做2、3:先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解答。
3、 想想做做4:
(1) 理解题意;这是第2卷,还可以再拍6张是什么意思,你能换句话说一说吗?
(2)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4、 想想做做5:
(1) 学生独立解答。
(2) 指明回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 想想做做6:
(1)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 体温: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自己的问题?
(3) 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提问并可以指名某个同学解答自己的提问,由大家判断对错。
四、总结评价,点拨方法: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怎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今天接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确定先算什么。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如果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就要把它先算出来。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条件想一想能先求出什么,再接着往下算。
教学板书:
猴妈妈: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1)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2)猴妈妈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123=36(个) 123=36(个)
36+6=42(个) 36-6=30(个)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 加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认识,教熟练地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难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资源:数学卡片(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好,数学乐园又向那么开放啦,你们想去游玩吗?去数学乐园得闯过三关,你有这个信心吗?
二、知识梳理:
(巧过第一关)
1、 练习六第1题:
(1)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 集体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我比电脑算得快:
补充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口算,让学生快速抢答。
(争过第二关)
3、练习六第2题:
(1)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4位学生板演。
(2) 集体交流,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3) 思考:笔算乘法和口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三、实际应用:
(勇过第三关)
1、 练习六第3题:
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玩得可开心啦!你们瞧:
(1) 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 指名汇报,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怎样想的?
2、 练习六第4题:
谈话:南极的企鹅也到我们这儿来做客了,它正在和老母鸡在比一比呢!
(1) 说说题意。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3) 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怎样想的。
(4) 教师说明:孵小企鹅的天数是在和孵小鸡的天数的3倍在比,所以要先求出孵小鸡的天数的3倍是多少。
3、 练习六第5题;
(1) 谈话:星期天,小朋友们到花园里去做义务劳动。瞧,花园里有些什么花??从图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样理解月季花的盆数是杜鹃花和茶花总数的2倍的?动脑筋求出月季花有多少盆?指名板演,并说说怎样想的?
(3) 如果把第3个条件改成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少5盆你会列式计算吗?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4) 如果把第3个条件改成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的2倍多3盆你还会算吗?计算交流。
(5) 课外拓展;要求学生改变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变成不同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且列式解答,在小组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游玩了数学乐园,你有什么收获?
《乘加 篇5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加、乘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