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薛谭学讴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1
读过这则故事的人,见识不同,体会也不同。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学习时要刻苦钻研,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成材的人,无不是终生刻苦钻研,孜孜以求,潜心向学,修得正果的。正所谓学无止境,永不满足。鲁迅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有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探求数学的奥秘。虽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完全靠纸、笔和头颅,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最终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同时,我也想针对文中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谈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薛谭这样未免有些片面。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秦青唱歌技术确实很高,值得肯定,但是大千世界,毕竟还有比他唱得好的人。再说薛谭既是真心悔过从此跟老师认真地学,技术一定会逐渐臻于完美,为什么“不敢言归”呢?
再拿我们自己来说吧。我们都是从小学升入中学,将来还会考入大学。这段过程中,有许多老师教给我们新的知识,这样,我们学到的知识才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只跟一位老师学,那么,我们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也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因此,我们要想充实自己,知识更加渊博,就要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能只限于跟几个人学的小圈子。
时间不断流逝,进入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博采众长,像蜜蜂那样,勤勤恳恳,从不同的花蕊中吸取各种养料。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以丰富的知识、高深的技艺、超群的本领、出众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2
《薛谭学讴》的故事一般高中生可能并不陌生,说的是战国时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未学完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认为差不多了,向秦青告辞。
秦青并没有挽留他,还在城外大道边以酒食设宴饯行。席间,秦青打着拍子动听地歌唱,悠扬的歌声震动了林里的树木,音响止住了飘荡的白云。薛谭越听越觉得惭愧,立刻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去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归。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3
近段,我读了《薛谭学讴》这则寓言,是我感触很深。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薛谭的,他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完全学到手,就自认为学会了,便向秦青辞别回家。秦青也不加阻拦,在城郊大道旁摆设酒席为薛谭送行。酒席间,秦青弹奏着乐器,唱着感人的歌,歌声震动了林木,遏制住了天上的游云。薛谭听了自愧不如,要求再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回家的事了。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这是毛爷爷悟出来的真谛。我们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热情的老师辅导,有细心的家长呵护,有温馨的家庭和充足的学习用品,我们快乐的度过每一天。但我们可不能像薛谭那样容易自满,他的这种行为更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便会发现更多的启示。
文中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可嘉,但是,薛谭只向一人请教,终身以一人为师,学不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没有机会更好的提高。唱歌和其他的本领一样,靠的是自己多实践,多磨练,那样自己的本领才会有所发展和创新。学习为的就是长大后成才,学有所成后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时机,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学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学习就像一座天平,衡量这世界的每一寸方土。我们要想充实自己,知识更加渊博,就要向更多的人学习。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禁感叹:“学海无涯,永远精进啊!”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4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就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
其实,薛谭很厉害。薛谭不仅有“知错就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名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名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中国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何有拜会名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媒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名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名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儿皇帝”放纵的揭短罪过。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5
《薛谭学讴》讲的是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未学习完本领便要回家,而秦青却用非常特殊的方法留住了薛谭,薛谭这才自愧不如,决定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
薛谭的经历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我在学习古筝是我曾经选择过放弃,但老师的方式和秦青的方式是出奇的相似,老师告诉我:“你现在长大了,有你自己的思维了我知道我无法阻拦你,但是,唉!不说了”随后弹了一很动听的曲子,我立刻就和老师说:“老师对不起。”
而薛谭不正是如此学习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止境的,比如说薛谭学讴,歌可以再创造,新的歌你可能没有尝试过;没有学过;甚至都没有听过,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轻言放弃,要持之以恒。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6
薛谭向秦卿学唱歌,没有完全学会秦卿的本领,自认为全都学会了,于是就告别回家。秦卿没有阻止他,却在郊外的大道口摆酒送别,秦卿和着拍击的乐器,唱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歌声振得树林里的树木颤动,就连天空中的白云都停止了。薛谭听后,发觉自己的才能和老师相差甚远。薛谭向老师道歉并请求回来继续学业,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
我上次也像薛谭一样。老师留了特别多的作业,我写到一半,就觉得胳膊特别酸,这是我想:这么多作业,只要明天早点去学校,也能写完。于是我干脆不写了。这时,妈妈回来了,谁知道她早不检查晚不检查,偏偏今天检查。她按照家校通发的作业检查我的作业,一看我有一半作业没写完,把我狠k一顿。可恶的老妈,你千万别跟她说,已经跟她说了,我恨你。老妈:你说什么?!偶:啊~~~(此处拷贝已丢失,)又被k一顿,杯具啊。
读了这篇文言文我深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以《薛谭学讴》为戒,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要知道“满招损,谦受益。”决不能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薛谭学讴读后感 篇7
《薛谭学讴》这个故事讲了古代的时候,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学习唱歌。经过秦青的精心指点,薛谭的演唱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自认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手了,于是辞别老师要求回去。秦青也没有挽留,把他送到郊外。临行的时候,秦青两手轻轻地打着拍子,放声高歌。那歌声激越高亢,时而像奔腾的大河,时而像轻飘的行云,直唱得群鸟停止飞翔,百兽停下奔跑,连天上的朵朵白云也舍不得匆匆离去。薛谭简直听傻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老师演唱技巧的皮毛都还没有学到手,就连忙跪倒在路旁,请求老师原谅,希望老师同意留他继续学习。秦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继续收留他为弟子。从此以后,薛谭虚心好学,刻苦磨练,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歌唱家。
俗话说“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意思是说,只有深入进去,才能看到自己的幼稚和不足,才能发现学习永无止境。知识像无底的大海,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满足于一知半解,是永远也学不到真本领的。
我要像薛谭一样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深入进去,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将来长大成才,给祖国建设献上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