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1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3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 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4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合作探究】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随堂练习】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5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 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7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 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