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爱是什么并且如何去爱这个看似简单但大有深意的问题,从“北大包丽被精神控制后自杀案”等等因为不懂爱或没有学会爱而引发的悲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解爱的艺术是多么有必要,它可以让你与你爱的人建立健康积极的爱的结合关系。
人类的存在是伴随着孤独感的,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尝试摆脱孤独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更替,摆脱孤独感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从而变得多元化,在原始社会,人们建立与自然界的原始联系,让自己融入自然或者与之结合,这就产生了宗教仪式这种强烈的、具有周期性的、刺激性的狂欢,由于这能够使人们在时空上结合并暂时摆脱孤独感,它被所有人推崇和鼓励;另一种方式就是情欲放纵或者饮酒成瘾,在这种狂欢状态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孤独和焦虑,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摆脱它们的方式,一旦孤独感再次涌上大脑,这一类人又开始了刺激神经、麻醉精神的狂欢,一切归于平静后,反而孤独感更甚,因为他们生活混乱,虚度光阴,没有爱,只有放纵。接下来到西方当代社会,随着城邦和国家的建立,统治阶级出现了,人们想要摆脱孤独感的方式就是不做异类,从众且合群,除此之外,保留一点点个性作为生活的自由。中国有句话叫“高处不胜寒”,往往站在高处的人就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鲜为人理解,所以他们的孤独感是大于一般民众的。到了工业社会,思想家们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人们之间的特殊差异应该得到尊重,遵从民众不再被当做唯一真理,新鲜元素出现在社会——民主、自由、反对剥削和压迫。放眼现代社会,生存似乎变得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困难,因为这个时代的生存不仅仅包括活着,更重要的是生活,人像机器一样运作着,每天都处于无限的交易之中,人与人的距离感日益增加,“996”的工作状态完全支配大多数的人,他们过着日复一日相同的生活,他们的娱乐被限定,短暂的乐趣就是幸福感的来源。但毕竟人不是机器,人需要爱,而这就要求在人和人之间达到真正的结合。
以上所讲到的人的生存就是爱能结合的基础条件,爱就是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的动力与目标,是一种必需品。书中谈到:“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这样的爱是有活力的也是积极的,我们不会见到哪一对情侣是完全相同的,正是因为二人独特的个性,双方才会被彼此吸引,产生爱,通过爱结合在一起,双方才会“主动地站进去”;反之,如果双方为了能保持稳定性,委屈自己适应对方或是凌驾于对方之上,那么这两人都是不完满的,结果就是这份爱会变质,变得被动与消极,两个人都会沦为感情的奴隶。给予是爱的必要条件,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后者则更为重要,因为爱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给予你所爱的人主动的关心、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尊敬、用行动去了解和深入他(她),加深你们之间的结合,用爱克服孤独感。拥有爱的能力是能够爱人的关键而并非是对象,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伴侣或是朋友的时候,都是冲着“合适”去的,性格合适,家庭条件合适等等,但是合适不该是爱情或友情的前提,而是你们真诚给予、付出后所达到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去爱,那他的爱就不会被限制于与他各方面匹配和合适的某些人当中,他会有能力爱自己,爱所有的人,爱整个世界。
爱人的能力是随着一个人成长而渐渐习得的,从出生起感受到母亲对我们无条件的爱(包括一种明显的对我们的关心和肯定以及另一种隐藏起来的对生活的爱和生活在人间的.幸福),父亲对我们有条件的爱,当我们做得好的时候会得到来自父亲的赞扬,做的不好会受到来自父亲的批评教育,我们也从以依恋母亲为中心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终依恋两者的爱结合,这就说明我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会自主的爱人,而成熟的爱是一种承诺,不是一时的冲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意志上要有坚定的爱的信念,这样的爱才不会消失,才会永葆青春。
在了解了爱的理论之后,重要的是爱的艺术的实践。爱的艺术同其他的艺术一样,要想掌握它,首先就要有约束感,但不是强迫自己去实践,而是在学习爱的艺术时让自己主动的融入进去,享受它并且接受它,第二,我们需要专注,即使在难以集中精力的环境中,我们也能使大脑充满觉知和意识,第三,忍耐性,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并不容易被理解和运用,我们要经受得住这个漫长而缓慢的学习过程,第四,对它保持高度关心,将它列入你的任务清单。同时,爱的艺术的实践需要信念的实践,信念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人具有思想和独立性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念,对所爱的人有信念,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鼓励与认同,信念加固并稳定了爱的城堡,反之,没有信念的人是无法爱人的,他们的思想被权力、金钱、冷漠、无知、犹豫或恐惧侵占,他们和周遭的人之间有一道厚厚的墙壁,无法与之达到爱的结合。除了信念之外,还需要有勇气,要有能够接受风险和心理压力的能力,这就要求先独立,后爱人,因为一个思想和行为独立的人才有承受压力和痛苦的能力,否则,一个只能依附他人而不能给予的人是不会与他人达到爱的结合状态的。
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中,经济效益先行,要将人放于最高地位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仍然要呼吁在获取资本利益之前,先确保对人类同胞的爱,要有人类休戚相关共生存的意识。我国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正体现了我国欲同世界人民相结合,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这体现出了人类之间同胞的爱,正是爱每个人,爱整个世界,和所有的人结合在一起。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弗洛姆对中国教育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其思想成熟期创作的《爱的艺术》一书,对儿童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欧美诸国,此书是高中生必读书。我认为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爱的艺术》是不可不读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态度和教育教学上产生很好的影响。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是一种才能。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是在“给予”中的“获得”。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爱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你所爱的'某个对象上,而应该把这种爱扩而广之,即把爱扩展到对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的整体关注上来。爱是一种实践,爱的实践需要克服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这使得爱具有可教育性。
我们常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爱。结合弗洛姆的理论,我认为有两点我们应该强化认识。
第一,享受教育
弗洛姆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给予”意味着使他人也成为一位给予者,他们共同分享融进生命中的快乐。在“给予”的行为中,某些东西诞生了。双方都感激这种新生的力量。
教师要享受教育的过程。传统意识里,我们喜欢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付出,似乎只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教师才能教育学生。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给予”并不等同于放弃,不是剥夺老师的所有去成全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体会到爱是“给予”的深层含义,他就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做个比较可能更明确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爱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从“给与”里能够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对于一个教师来讲,追求奉献、不惧艰辛是种美德,但乐心“给予”却是能力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生的大智慧。通过“给予”,教师能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充沛的、富有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时“教学相长”,学生回报给教师的爱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双方的“给予”也给师生都带来了新生的力量。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一个真正爱学生的人,不会产生职业倦怠、会一直对工作充满激情。用爱点燃爱,用激情唤起激情,教育人永远是年轻。
第二、教学生学会爱
作为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具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为他人、为整个世界献出爱心,让世界充满爱和真情。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除了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以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他人。要引导孩子学会感受爱,懂得爱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给予,培养孩子以一颗友善之心去同他人、同大自然交往。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学会爱的艺术要坚持四个基本要求,即纪律、专心、耐心和全力以赴,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带领孩子勇于实践,在践行中体味到有价值的人生。
只有以爱去拥抱世界,人们才会在爱中体验到温暖和快乐。让我们感受爱、学会爱、践行爱,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心的真正和谐!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没有精力去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从自己三观的缺失,对感情的疑惑,还是对未来工作生活的规划,都终于有了个精神的空隙让自己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前段时间,感情问题的困惑让自己苦恼不已,我们到底希望从感情当中获得什么?一段好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在美好与不完美中进行平衡和选择?一段感情的变淡和所谓的到后来会变成亲情,是不是一种骗局?对终身浪漫深情的向往是否是得当的,还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问了几个同学,他们都不知道有什么感情方面比较好的理论著作,于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这篇比较简短加之这本是Top250于是先拿了这一本进行翻看。看完之后,总的来说自己并没有很多评论中醍醐灌顶的感觉,可能因为里面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里面“爱的实践”当中说爱的艺术实践需要的是规矩、专心致志、耐心、关注,这几个并不算有错,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获得个人成就而言,这些准绳和经验都是成立的,或许这些其实就是爱情要素中最精华而质朴的总结,但却并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鸣和收获感,甚至有一种喝了一碗淡淡的鸡汤的感觉,好像洗涤了心灵却说不出有什么滋味,可能就如一个短评中所说“如果只从向善的角度谈话题只能流于空洞”。
但是,书中有些地方还是让自己觉得比较有收获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说“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是克服疏离感,是逃离孤独感”,觉得在自己仅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略有时候会感觉到孤独和疏离,自己觉得那是一种无法通过与人接触而消除的感觉,反而只有自己独处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便已经开始体会到那种孤独感了。书中认为由个人逃离孤独感角度而引出群体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会中,存在压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于下列事实:必须有一种对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没有别的或更好的方式,那么,通过群体一致才达到结合为一的方式也就会成为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书中多处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的表述,与自己最近在读的《消费社会》恰巧有所呼应,甚至觉得现实就是书中描绘的那样。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三处,作者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将人标准化进行了阐述,分别从“资本主义使人标准化,而将这种标准化视作‘平等’其实意味着‘雷同’”、“资本主义使人如机器般隔阂从而不得不通过程式化的娱乐消费等来体会开心”、“如同其他领域一样,人也将自己视为商品,人的价值由经济价值所决定”。在现代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都认为人口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我们从离开校园的时候便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物质回报,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衡量一个工作的'“性价比”,无论是从年薪考虑(同样工作一年为什么我比别人挣得少)还是时薪考虑(996比955高工资是正常的)我们都将自己的时间和劳动视为一件商品与公司进行交换;我们的消费路径也是相似的,女孩子会开始购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开始买名牌包包、衣服、珠宝,大都向着一样的方向靠近。我并不认为自己能逃脱这种思想,我也认为自己在努力追求和获得想拥有的物质生活,但作者的这种反思却让自己好像看到了镜中的自己: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够协调合作的人;这些人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口味也是标准化的,既能轻易地受外界的影响,又能被明确地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独立的、不服从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愿意执行命令,按照别人的期望做事,无摩擦地去适应这部社会机器;无须暴力就能指导,无须命令就可指挥,无须目标就可激励——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好好干活,表现活跃,发挥职能,不断前进。
其实看这本书是为了获得关于爱情的理论的,书中这句话让自己觉得困惑的东西有那么一点点被解答。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
自己常常疑惑于,人都是不断在变化,即便是我也与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我尚且只走过人生1/4的路程,如何会有足够的智慧为剩下3/4的年华做出重大的选择。而书中所说的“一桩判断”,则意味着必须要这么做,并且得由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负责。或许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自己却长时间以来无法接受这样的说辞,直到看到这句话才觉得这不是我是否愿意接受的问题,而是其定义本身便已经包含了这样的责任。
总而言之,自己还得多看看其他书才能厘清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阵一阵的,这几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没想过这方面的问题,或许过段时间自己又会陷入疑惑)下面记录一些书中让自己觉得颇为收获的文字: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商品标准化一样,社会进程也要求把人的标准化,并把这种标准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趋势也是取消差别趋势的一部分,平等以这样的代价被买到了:妇女之所以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差别在物质领域,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给了别人他的欢乐、他的兴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伤有生命力的东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别无目标,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别无原则,除了消费以外别无满足。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应许之地被描述为“流奶与蜜之地”,乳汁象征关心和肯定,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母爱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的孩子的爱。
第一阶段的母爱,是关心和责任。小小的婴儿离不开母亲的喂养、抚摸、拥抱。母亲全身心地爱着一切依靠着她的孩子,小手小脚小脸蛋怎么看怎么亲也不够。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咿呀咿呀,都叫母亲乐开了花;孩子要是感冒了发烧了,母亲的心悬在半空中,生怕TA病情加重。当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时,觉得再多的劳累也值了。
第二阶段的母爱,要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她对生活的爱会感染孩子。孩子的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游泳?层出不穷的问题问得你焦头烂额,你要上班,要做家务,要抚育孩子,带TA去看花草树木、小猫小狗、河流山川,要绞尽脑汁回答TA的问题。在互动中,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体会世界和生命的美。
第三阶段,孩子长大了,TA要离开家,自己去闯荡世界,过自己的生活。母爱指向分离,原来融为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了,母亲要学会放手,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
要尽力做到以上,才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造成很多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我认为有几点:母亲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孩子、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母亲想控制孩子。
我小时候,妈妈生产劳动忙,没时间给我扎小辫,就给我剪超短的男生头,审美又奇怪,买一套墨蓝色的运动服让我穿,走在路上我都要哭了。迎面来了一对情侣,大声争辩着我到底是男是女,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跑上前让我给他们判输赢。在穿衣服剪头发这些事情上,从不在乎我的意见。
父母也没想我读太多书,留在他们身边很好。男朋友第一次进门就声明孩子以后必须跟我姓。去男朋友家过年让妈妈大发雷霆,说养我这么大,说跑就跑了,也不管他们两老口在家多冷清。她很伤心,感觉白养了我。
桩桩件件回忆起来,她也不是不爱我,就是希望我什么都听她的,她很怕我会离开她。
这也使我一直反思和警醒,让我下决心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犯上面的错误。但也有犯错的时候,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件事。一次是小学二年级时,我跟女儿说,期末要是考得好(按她的成绩是可以的),就带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我原以为她会很开心,结果她非常不开心——要是考不好,岂不是去不成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奖赏她的成绩,顶多夸夸她。每年该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第二件发生在初一下学期,女儿数学成绩下降很多,补课也不见起色,我跟着辅导越看越急。
有一次x+0.34x她都不知道等于多少,我怒火攻心劈头一顿吵,女儿哭了:“我也想学好啊,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是不会做啊。”超级无助,我的怒火霎时熄灭了。我的焦虑她感受到了,导致她的心情也很焦虑很紧张,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等我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女儿的成绩也渐渐上升。
现在,女儿已经快要离开家上大学,虽然学习很紧张,她每天依旧开开心心的。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已做好分离的准备。不管她以后考到哪里,上什么学校,我都会在她身后,祝福她踏上新的旅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某日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翻阅时,偶然瞥见了一本书,书名叫《爱的艺术》。
当时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又觉得薄薄的一本很适合闲暇之余阅读,便将它借了回来。之后便对这本外表普通的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爱”这个关键词在书中反复出现——这种情感不只是所谓的“爱情”,还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亲人之间父爱和母爱、异性之间的性爱,和对自身的自爱,以及宗教仪式的神爱。
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现在向你们推荐。因为我想,每一位看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受益匪浅。
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让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自己的心灵,去挖掘、去重新审视自己内心隐藏在那里的小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我们这辈子要做的事太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了解和掌握爱这门艺术,因为只有这条路径能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围人的存在,并体验到克服困难的艰辛与欢乐。
作者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爱的艺术》这本书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引用了不同方面的例子来证明,“爱是积极的,是给予的过程”,“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让人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着一个结论
——爱是一门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个人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个人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个人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爱在我个人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个人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个人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个人们和我个人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
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个人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个人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个人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千万不要误以为看了这本书,就学会了爱,爱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册——很多人因为报有这样的误解翻阅这本书后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则因为同样的误解而错过了这本书。
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堕入爱的情网,falling inlove,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情。真正持久的爱情(being inlove)具有几个必备的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陷入爱情时那种失去自我的狂热的爱恋在弗洛姆看来实际上是一种热情的奴隶,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 爱是一种类似艺术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学习与修炼,与人的精神修炼的成熟度有关。这种学习不是象掌握一门工具、或了解一门知识那样学习,而是象禅宗的艺术一样,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荒谬的是,保持孤独的能力是具有爱的能力的条件。”
弗洛姆认为爱情的第一要素是“给”,而不是得。一个人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
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