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家》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读后感 篇1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巴金的《家》
《激流三部曲》其实我觉得都挺好看的,巴金的书,其实我看的不多,我一开始看到第一本书是他的一本随笔集叫《读书与做人》。
看读书那一部分的时候,我完全进不了他们的世界,因为大部分的著作,我是没有读过的,或者是我只是听过,完全没有共鸣。到后面看做人那部分开始灌鸡汤了,我开始慢慢感觉到,巴金的文字里面的'那种温暖的力量。
也是在这一本书后半部分里面,巴金先生多次的提到了《家春秋》这三部书,尤其是《家》。这次阅读的时候发现了就也重新激起要读这几本书的兴趣,所以我就去看了一下。
《家》读后感 篇2
《家》是巴金笔下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的文笔朴素自然,带有一些方言色彩,笔调清新新,这部小说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书中主要描绘了觉新,觉民和觉慧三兄弟的生活画面,他们是高家三兄弟,他们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封建统治虚伪残酷的面目。
可以说,他们三兄弟分别代表着对待新文化与旧文化冲突的不同态度。首先觉新代表着心里上接受新文化并且向往着新文化,但是行动上却依旧维护着一些陈旧的思想和习俗,而对于一些封建思想的维护给他带来的却是让他自己终止了学业,转而取了个不喜欢的女人结婚生子,让他性情温和的妻子在生子只是因为旧的习俗而要住在郊外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而难产而死。虽然他最后偷偷帮助三弟去上海求学,但是他所葬送的确实他和他妻子和他爱的初恋三个人的一生。他并不是没能力改变,只是他缺乏的是勇气,这种懦弱的性格是不可取的。
觉慧是三弟,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敢和封建家族反抗的一个,即使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却能拼尽自己的所能维护正义。他参加学生运动并且独自去上海求学,去学习先进的思想来唤醒新一代的年轻人。一方面展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展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创新意识。敢于接受新文化是好的,但是他过于激进。
觉民是老二。对于新的文化他是一种理智的接受态度,不盲从,有自己的主见,比觉新更大胆,比觉慧更沉稳,对于他来说不仅收获了爱情 也让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像觉新一样在别人的轨道上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所以我们对于外来文化,应当怎样来权衡新旧的冲突,相信心中已有答案。我们想他人学习的同时,虽说要守护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也不要故步自封,默守陈规。
《家》读后感 篇3
很久之前就看过巴金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最近又再看了一遍,更加感受到巴金先生不愧是位伟大的作家。
《家》是巴金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最具永恒的艺术价值。改作品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家庭走向崩溃,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
《家》对人物的描写十分详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其中最让我感到悲伤和愤怒的人物是——鸣凤。鸣凤是高家的一个丫鬟,不幸的她被选去要做冯老太爷的姨太太,鸣凤才十七岁,而冯太爷一起六十岁了,这么多么可恶的事情…鸣凤与高觉慧之间也有一段爱情,两人的关系无人知道,因为一个是丫鬟,一个是少爷,两人身份悬殊。鸣凤在她将要永远与觉慧分别的前夜,去屋里找他,鸣凤可怜的样子让人感到难过,但觉慧并不知道她的事情,只在一味的说他好忙,说过两天再找鸣凤谈话。最后,觉慧吻一下明发,这是觉慧第一次吻她也是最后一次。然后鸣凤便跑走,跳湖自尽了。
作品还写出了其他人物的一些悲剧,这些悲剧都是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同时也让年青人推翻旧制度,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家》读后感 篇4
《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从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腐败、溃烂的历史。
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完全不同的`四个人身上,但却都揭示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一是发生在鸣凤身上。年高六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中的丫头里选一个,当他的小老婆。而这灾难恰巧临于年仅十六的鸣凤身上。鸣凤与觉慧本有一段爱情,但却因身份悬殊,导致其成为悲剧。悲愤而又不屈的鸣凤在她新婚的前夜投湖自尽。
二是梅。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两人的婚姻本已被认同,却因不合而曲终人散。最后觉新娶了瑞珏,梅却丧夫,成了寡妇,回到了娘家。可不幸的是,梅却患上了肺病。梅的父亲却是个封建守旧的人,不愿让其去看西方大夫。梅的病情越来越恶劣,最后她也在忍辱中去世。
三是高老太爷。高老太爷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可就在此时,家中以陈姨太为代表的一群人,信起了封建迷信。大万内道士念法咒,陈姨太拜菩萨…着实把老太爷自己吓了一跳。陈姨太等人在觉慧的责骂下也羞愧而散了。高老太爷在临去世前,也顿悟了封建的毒害,可是没有对现有的家庭制度造成任何改观。也是迟了。
四是瑞珏。高老太爷去世时,瑞珏也临产了。可是家里的太太却说,灵枢停在家中,产妇生产会有“血光之灾”。瑞珏不得不搬到城郊去居住,甚至不能见觉新一面。到最后,瑞珏难产,生下男婴后含着愤恨与泪水离开人世。
梅和瑞珏一样,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者与牺牲者。同觉新一样,她们太过于软弱,只会服从,却从未说起身反抗。高老太爷在临死前顿悟,算是一种幸事,却为时已晚,未给被封建思想根祸已久的家庭带来丝毫改变。这三位女性的死,我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人们对封建的思考。
《家》反映的封建大家庭的包办婚姻的不幸,在当时有进步意义。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人们对封建的思想依旧尚存。封建社会带给人们的痛苦远不止这些。所以人们才要推翻封建,看到新社会,新希望。
《家》读后感 篇5
有些事,我们总说我们能理解这种感受,真的是这样吗?即使能,又能理解多少呢。其实,我想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我们也许才可以理解那种感受。
在读《家》之后,由于所写的年代不是这个年代。虽然,读到伤心处是和书中人物一样伤心,读到开心时和书中人一起开心。但是感觉确实淡了很多。
在生活中,我想我们也是这样的。在听故事时,我们拥有相同的经历时,如果讲故事的人是讲悲伤的故事,我们更容易被感染,感觉自己又一遍的经历那些伤心的事。但是如果你讲的是开心的故事,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时,那种甜蜜又会再次拥上心头。
在《家》这本书中,让我感触较深的应该就是其中一位少爷和他家的丫头的恋情吧。其他的虽然可能更令人悲伤,但是读着却并未有多大的感触。反倒是这并不是让人很关注的恋情。
所以,在读这本书后,我更加的觉得换位思考的重要的。本来,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的。更别说感同身受了。更多我们是觉得,出现这样的事,应该是怎么样的感受,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要求别人。但如果换位思考,虽不能准确的知道别人的情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思考,至少能比之前少很多。
我想这样更能避免很多的误会,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倾向来判断一些事情。在我自己家中,感觉母亲就很很喜欢用自己的标准也要求别人那么做,比如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很好,就希望我们也这么做。又比如让我们吃一些我们觉得不好吃但是她觉得好吃的东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她很多时候用的都是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有时真的无法理解她的思维。和她交流真的会有些吃力。
但是换位思考。她总是为我们好的。每一个的想法都是为了我们,心中就觉得顺畅了很多。
《家》读后感 篇6
《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写了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写了垂死的宗法制度还在吃人,同时也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与家庭的决裂,描写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读完《家》的那一刻,我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读完《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大哥觉新,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觉新的悲剧不只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也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给了别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临死前两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没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他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传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幸福,夺去了他的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真切的感觉到“这个家需要出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新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家》读后感 篇7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浙江就像一幅充满诗情的画卷,她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并散发着江南的温柔气质。我是一位来自他乡的民工子弟,浙江是我的第二故乡。小时候,每当外出打工的爸妈回家向我诉说浙江的美丽繁华时,我便对浙江充满了向往。五六岁时,爸妈终于如了我的心愿,带我来到了浙江温峤,第一次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我就深深地喜欢上她,喜欢她的风光秀丽,喜欢她的气候宜人,喜欢她的繁荣昌盛……
读了《与梦同行》后,我对浙江有了更深的了解,浙江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令我惊叹。我们一家就生活在浙江温岭的一个美丽小村庄——茅洋村。我们村紧邻城西工业区,一排排宽敞亮堂的居民楼鳞次栉比,一幢幢新型的厂房机器轰鸣,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纵横交错……这是我的梦中家园。
当第一缕陽光射穿薄雾,小村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清晨。此时,村庄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道旁的柳树低垂着头,柔顺地接受陽光的沐浴;草丛湿润中透出几分幽幽的绿意;不时有几只麻雀扑楞着翅膀从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高树下……骑着单车穿梭在一幢幢居民楼间,随处可以看到房前屋后有老人在晨练,年轻小伙子在跑步;村子中央的活动场上,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上运动,嬉戏;工量具交易市场那早已是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户已经开始买卖了,讲价的讲价,下单的下单,发货的发货……不远处的荷塘一片碧绿,一支支荷花亭亭玉立,姿态各异,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全盛开了,有的好似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头,才舒展开两三片花瓣。一阵微风拂过,满池的荷花都在翩翩起舞,不时飞过几只白鹭和蜻蜓。路对面的稻田满目翠绿,稻子们精神抖擞地伸展枝叶……欢乐洋溢在村子的每个角落里。微风轻抚我的衣襟,笑容展露在我的脸上。这美丽乡村就是我的家!
我在这儿生活了六七年,我知道这美丽的村庄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记得刚来这儿,我感叹这儿的.繁荣美丽时,妈妈告诉我,她刚到这儿那会儿,这儿没有水泥大马路,没有大型的工具市场,也没有优雅的环境。这儿的人们大多以收集拆装废旧电器为业,环境污染较严重。随着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还 有工具市场的兴建,好多村民转了行业,都做起了工量具生意,才有了今天茅洋村的美丽繁华。妈妈还 告诉我只要有梦,并且有行动,梦想都会成真。
是呀,只要有梦想,相信都会有成真的一天,我的第二故乡——温峤茅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深深爱着的茅洋,这美丽乡村就是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