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25读后感

请欣赏《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1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内争,接着第四部的大臣们斗来斗去地故事,讲述着嘉靖年间的一幕幕。作者当年明月用幽默的手法,非常趣味地写着大臣之间的故事,时不时地让人发笑。他写的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朝廷重臣,为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抢来抢去。他重点描写的传奇人物——海瑞,家境贫困,脑袋不开窍,连进士都考不上,40岁才获得第一个职位,没有品级,每得到一个官职都被上级整的死去活来。但他逝世的时候,是朝廷二品大员,老百姓的偶像。张居正和高拱的斗争也非常激烈。终于,张居正以阴险的手段接替了高拱的位置。嘉靖年间的党争就到此结束。张居正的改革说明了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的官员,他推动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让老百姓不再受官员欺压,国库产量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是外战,万历年间,日本侵略这袭击朝鲜。波澜壮丽、杀声震天。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

本书非常好看,希望你有机会也去品味一下哦!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2

尽管有所畏惧,却能驱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这部长篇巨著《明朝那些事儿》,为碰到好书而高兴。我个人也比较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从历史中可以读到先贤的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有阅历,而阅历可以提升个人素养,增长能力。俗话说“读史,可以知兴替”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了解历史是怎样前进的,有助于自己的人生成长。

书中的历史很有趣,尽管明朝的大人物都听说过,但不同于正史和教科书的古板,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样的分类,而是通过历史中的人物来书写历史,很有《史记》的风范。大明朝三百年的历史,出过王侯将相,出过忠臣逆贼,出过爱国者与叛国者,出过天才和笨蛋。各种人物轮番上场,演绎了汉族所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书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像感慨于谦之死、悲于崇祯皇帝时运不济、喜于宦官下台,为书生意气而打动……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多灾多难也挺了过去;王朝百世而衰的命数至始至终在发挥作用,但中华民族气数未尽,从未尽过。

诚如书中所讲,我们这些人中总有人在坚守气节,捍卫民族精神,从来不识时务、一根筋到底。国难当头时,总有人不畏死,敢流血,以身来报国。

历史也告诉我们,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路来!历史总是在书写新的篇章,因为每个人都有新的剧本。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3

成功的人生是什么?

好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啊。

《明朝那些事儿》会告诉你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小说吗?的确,《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事。在作者当年明月的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每个章节都在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但是,当年明月讲述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他还讲述了忠诚与背叛、气节与软弱、热情与冷漠、坚持与妥协……可在一部书的最后,当年明月却写了徐宏祖(徐霞客)的故事:徐宏祖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但是,为什么他却死而无憾呢?

不因为他留下的《徐霞客游记》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是因为,他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也是徐霞客足以藐视所有的王侯相将的原因——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当年明月)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了。王朝也是如此。”

“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如果一个人,他的一生就是规规矩矩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再抱个孙子,然后一边领着退休金,一边慢慢变老;在临终前,他猛然想起——我这辈子都干了什么?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抱孙子—老去……这不就是个电脑程序吗?他悔恨,可已经来不及了……

人生只有一次,没有“重试”键。人生成功与否,只取决于——是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中,千千万万个人物,或伟大,或渺小,但他们终将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的成败,到千万年以后,只有对自己的意义,对别人没有意义。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不留遗憾,这一生,值得!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4

古今中外多少事,《探索历史》向我诉。

本来我是不喜欢历史的,可是自从订购了《探索历史》这本刊物后,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朝时的皇宫内,女士们从“低”到“高”都有着特定的称谓,分别是:淑人、选侍、才人、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直至皇后。翻开书的第一页,它就向我叙说了两个“贪心”女士的故事……

第一位,郑贵妃——为儿子贪。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王接手皇位,使尽了女人的“招数”,对神宗皇上一哭、二闹、三上吊,先后制造了“梃击”、“红丸”案,想要害死太子朱常洛。第一次收买打手,用棍子偷袭失败。第二次是太子登基后,抵不住郑贵妃的美酒、美色,终因酒色过度,身体虚弱,着急吃下两颗“救命”的红药丸,这位作了二十九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结果也没有轮到她的儿子做皇帝,而是这位刚被她害死的光宗皇帝的儿子……

第二位,李选侍——为地位贪。李选侍并未生子,但她却因为明光宗喜爱自己而害死了王才人,因而成了王才人的儿子——朱由校的“养母”。待轮到朱由校当皇帝——明熹宗,而他的这位“养母”,却因为乾清宫又漂亮又象征着一种特别的身份和地位,竟赖着不走了。最后,闹得自己“家破人亡”,没留下好名声不说,最终还是搬出了乾清宫……

哎!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呀!看起来,人就是要学会知足,知足才常乐嘛!

那一次,期中考试,我考在了班级前十名之后,心理非常不平衡。妈妈对我说:“没关系,这次你没得到好名次,却把名次让给别的同学,你做出了奉献,应该感到快乐呀!再说,你看,还有那么多不如你的同学,也应该知足呀!”从此,我就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之后再也不为成绩烦恼了。

其实,真的,知足很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妈妈,非常喜欢买包,无论大包小包,别人有的,她都有,别人没有的,只要她喜欢,就非买不可,可是每一个包,她只背一次……十几年过去,那些包,烂了的,被鼠咬的,一块块变成了废皮,既浪费了钱财,又失去了价值。这就是不知足。

切记:贪心,不可有;知足,要记心间。谢谢《探索历史》给予我的“礼物”,我会好好珍惜,多多与他人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5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谬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也是很精彩的呀!

走进书中,前面的古庙有点动静,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重八吗;远处传来马匹的奔腾声,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手无寸铁,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把皇帝视而不见的胡惟庸又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活”,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远处的夏言、徐阶、严嵩又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万历(朱翊钧)还在厌倦地听张居正改革变法,放眼一眺煤山,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爱新觉罗皇太极浅浅一笑……

读《明朝那些事儿》吧,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恶,让人欲罢不能;读《明朝那些事儿》吧,斗争中隐藏的人物形象,权谋中显露出复杂的政治背景,战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人心中反映出善良难统天下,使你回味无穷……

是呀,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精彩,仅以文字的魅力(全书没有一幅插图)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历史原貌,别开生面,《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典型。

历史可以是很精彩的,只要你走进书中,咬文嚼字,一定能找到历史的魅力。走进历史,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6

在我近七年的书龄中,我几乎没有过任意一本,或一套想要将感想写出来的书,唯一使我有这种冲动的,就是这套由当年明月写成的《明朝那些事儿》。

在书中,当年明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其中,有这样几个人使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唐寅。

很久之前,我就知道了这个人,但是当时对他的印象也只是一个风流才子而已。但是自从看了本书中关于他的章节,我才知道了,唐寅并非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哪些潇洒不羁,他只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一个怀才不遇的中年人,一个心灰意冷的老人。

第二个,朱佑樘。

这个人,不如朱元璋或朱棣以及朱厚照那样出名,在明朝所有皇帝中,算是比较默默无闻的一位了,但是我却对他印象极深,因为他是一个好皇帝。朱佑樘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承受了皇帝应承受的全部罪责,一辈子劳碌,没有享过乐。所以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第三个,严嵩。

他是个坏人,彻彻底底,彻头彻尾的坏人。年轻时,他还比较正直,但是碰了一次壁,就受不住了,将自己的信仰与道德粉碎,在做坏人的路上渐行渐远,以敛财为己任,为了银子害了不少人。所以从明朝开始,他就被人以编入书中,写进戏里反复骂,绝对当得起“明朝第一奸臣”这个伟大的称号。

当然,明朝的名人还有很多,在此之列举以上三位。

最后,用文中一直在说明的道理结尾吧:

按照自己的方式,坚决地走下去,就会获得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7

如果有人贸然说,哪本书对他的影响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他的价值观和喜好。虽然很不想为它背书,但是谁叫咱读书少呢,那么,这就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套书。

这套书作为明史的启蒙读物比较好,可读性非常强。我记得我高二时在操场借了同学的看,意犹未尽,借了来,看到了半夜三点,后又去图书馆读完了这套书。这套书讲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从兴起到覆灭。关于版本,我推荐原来的版本,原来只有七本,这个增补版我买来很不喜欢,增加了很多图画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这套书,我甚至想改一改作为睡前故事给我的孩子读,我喜欢看历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学,作者的设定就是天道,观赏性有余但是我不喜欢。我喜欢看真正的规律,喜欢看各种性格的人碰撞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结局。

第一部书讲的是朱元璋的历史。初时加入农民起义,和诸多名将东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来,又上演了一出飞鸟尽,良弓藏。进而肃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历史。

蓝玉是明朝的年羹尧;陈友谅败于铁索连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刘邦。历史真的是重复上演的。

第一次读时,比较泛泛,这次读也不能说深刻,其实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就是认识了一群人。

认识了常遇春,认识了朱文正,认识了张定边,认识了吴琳,认识了张子明,了解了宋濂。

这本书中,也发现了我最羡慕的爱情蓝本,朱元璋和马皇后,我真的觉得多疑之人的信任,严酷之人的妥协更像爱情。我觉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会折服于马皇后这种人。如果我被郭子兴关起来等着被饿死,有人给我送饼,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会报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么荣华富贵以报。而只是为了让我吃得好点,就把热饼藏在胸前,把自己烫伤,然后给偷偷带进来。我首先是疑惑,我们这种理性的人首先会想到为啥不送凉饼。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凉饼,也不信凉饼比热饼不充饥。而她这样,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轻贱欺压惯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被别人如珠似宝的珍重,怎能无动于衷?谁能无动于衷?痴愚真心,最无以为报。

我也最想求一颗真心,于我而言,风花雪月可以风吹云散,也不算什么。如果有人真的像马皇后一样对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么,给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爱我,可能我也没机会知道,不是说患难见真情吗?我还是过我一帆风顺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样做会产生威信(朱元璋初时作战勇敢,处事冷静,有计谋,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样做可以叫贤(朱元璋说宋濂,二十多年,从来不说假话,也从不说别人的坏话,真是个贤人啊),疏而间亲的事能不能做(有传蓝玉跟朱标说找人望过朱标的气,将来会谋反,朱标转头和朱棣说了,朱棣就给蓝玉使了绊子)。其实很多那种圣贤书都明确了什么是道德仁义礼,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豪杰,怎样可以称为好学。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读书,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没有是非的观念。说白了,无知。别人无知,尚且可以原谅,自己无知,怎么可以忍受。

还懂了,念书好虽然没什么值得夸耀,书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书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关于刘基之死,说是,有可能是败于朱元璋的忌惮。我之前看那个林正刚老师的培训课的时候,说,新进入一个群体的时候,你要画坐标,看看这群人的行事偏向什么,比如说,合作-对立,友善-敌对,这类。而你要顺应他们的行事作风。好像周易里也有这样的话,具体我忘了。如果刘基能够知道朱元璋是强势不容人的人,他就应该隐藏自己,但是我想诸葛亮不用。

这是一本明史的启蒙书,我还没读透,现在我读书,就是读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再过一遍,比之前只是读能了解更多。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8

这个明朝真好玩!历时两个月终于看完了,特有意思,用一首诗来形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人都挺复杂的,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如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如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如杨涟: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这本书里面讲了太多太多为了心中的信念甘愿赴死、英勇就义的人们!每一位的一生都值得我们尊敬!

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9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滚滚长江依旧在,淘尽英雄...... 浅谈下我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认识和理解。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阐述了三百年间明朝的人事更替、历史兴衰。让人阅之不倦却又惋惜不已。然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何抉择是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步步为营,一不小心便万劫不复。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排除身边的靡靡杂音,站在问题的制高点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其父亲朱标早逝,没有给他打好相应的政治基础;另爷爷朱元璋在为他扫清障碍的时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勋集团中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政治家,更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激进削藩导致藩王谋反发动叛乱。靖难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胜利却因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和对手导致屡屡抉择失误,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贼朱棣(等于给朱棣赐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错再错,注定失败。所以当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自焚”于宫殿内。虽然朱棣篡位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但到底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向劳模父亲朱元璋看齐,兢兢业业,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10

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迎着温暖和煦的春光,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品历史之悠久,享生活之美好!善哉!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王朝——明朝的兴衰。那犀利的文笔,将任务的形象、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战争中,将领的运筹帷幄;朝廷里,百官的钩心斗角,无不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书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谦的正直清廉,张居正的刚正不阿,王守仁的无懈可击,孙承宗的神机妙算,都使我感慨万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还是徐宏祖(徐霞客)。精于权谋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争暗斗,为了地位,、权力去陷害他人,而却忘记了自由,忘记了生活。他们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跻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他们被历史制度牵着鼻子走,虽然为历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人生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我只羡慕徐宏祖!

徐宏祖没有选择当年的科举考试的方法出人头地,他从小就立志遨游四海,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不退缩。他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成功的人。而他的《徐霞客游记》也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名篇著作。

人云亦云不是一种好习惯,而是一种自卑的,毫无信心的做法。别人有自己的方式,你为什么没有?你凭什么没有?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沙砾一样,数不胜数,却没有一模一样的。你可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克隆,克隆也是徒劳。

成功的人生是美好的,谁都这样认为。但不精彩的人生,不独特的人生,却并不成功。因为,唯一成功的方式,依我看来就是——

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