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逃家小兔》大班教案(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1.出示故事封面,引导幼儿质疑。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边出示PPT课件一),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分段欣赏,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故事导入:这两只兔子是什么关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引导幼儿猜想: 兔妈妈会怎么说呢?
⑴讲述第一次变化。
小兔子可不想被妈妈追上,于是他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引导幼儿猜想:哎呀,这下妈妈该怎么办呢?聪明的孩子,快来帮帮兔妈妈。
请幼儿说说,师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
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兔妈妈是用什么来钓他的?为什么不象你爸爸那样用鱼钩而用胡萝卜来钓呢?
你觉得兔妈妈能抓住变成小鳟鱼的小兔吗?为什么?
⑵观察第二次变化。
请幼儿观察画面,小兔又想变成什么?兔妈妈又会变成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注意妈妈身上的东西:看来不管山路有多远,有多艰难,一定找到自己的孩子,妈妈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
请E读一读,然后大家一起再说一说。
⑶观察第三次变化。
这一次小兔又想变成什么?兔妈妈又会变成什么?
请孩子用刚才学过的好听的话说一说。
问:兔妈妈为什么不变成采花的人,而要变成园丁?体现妈妈的爱。
⑷尝试创编故事情节。
导入:小兔子还不甘心,还想继续变化着离开家,猜一猜,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兔妈妈又会变成什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说一说。
然后请幼儿上来表演对话。
⑸继续观察第四—七次变化。
逐幅观察图片,引导幼儿用“如果……就……”的句型说说小兔和兔妈妈的变化。
⑹问:最终小兔逃离家了吗?(没有)
小结:这只逃家小兔终于还是回到了妈妈的怀抱。看来无论世界有多大,孩子的心有多高,哪怕是跑到天涯海角,孩子永远也跑不出妈妈关爱的目光。
3.完整欣赏,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边欣赏课件,边听故事录音。
⑴引导幼儿质疑:听完故事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⑵提问:小兔为什么想方设法想逃家呢?兔妈妈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去追小兔呢?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兔呢?兔妈妈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
4.给故事命名。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给故事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教案效果:
1.理解故事的内容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质疑、想像。
2.掌握句型“如果……就……”,丰富词语:逃家。
3.能深刻的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指出了: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指南目标结合《逃家小兔》关于母爱的故事。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使幼儿知道书中的文字表达的是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同时,《指南》在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中也指出: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要求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句子。因此,根据《指南》的.要求结合《逃家小兔》的句式特点“如果......就...... ”。将本次活动难点点位于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句式“如果.....就...... ”,大胆猜测,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2.尝试运用句式“如果......就...... ”大胆猜测,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理解事物的简单配对关系。
活动准备:
PPT课件、图谱,绘本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起兴趣。
耳朵长,尾巴小,三瓣嘴,胡子翘,一蹦一跳总在笑。(小兔)
二、出示阅读封面,幼儿猜测。
1.师:(1)书的封面上有什么?(兔子、草、花)(2)这两只兔子会是什么关系?它们在干什么?
2.师:这两只兔子是母子关系,大只的是兔妈妈,小只的是小兔子。它们呀在谈话呢。谈什么呢?老师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逃家小兔》。
三、出示PPT一~五,引导幼儿阅读故事《逃家小兔》。
1.出示画面一:
师:小兔子在做什么?兔妈妈呢?为什么小兔子要逃跑呢?
师小结:原来啊,小兔子长大了,他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逃跑啦!”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2.出示画面二:
师:哎,瞧!小兔子变成什么?
师小结:小兔子变成了小鳟鱼。她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小兔子变成了小鳟鱼,兔妈妈会追到小兔子吗?兔妈妈会变成了什么追到小兔子呢?
3.出示画面三:
师:瞧,兔妈妈变成了什么?
师小结:兔妈妈变成了捕鱼的人,她说: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师:它是用什么方法捕小兔这条小鲤鱼的?兔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钓小兔呢?兔妈妈有调到小兔子吗?
师小结:妈妈在用红萝卜钓小兔的,兔妈妈用红萝卜钓小兔是因为兔妈妈知道小兔喜欢吃萝卜。
4.出示画面四:
师:小兔子跑到哪里来了,他变成了什么?
师小结:小兔子跑到高山上,变成了大石头。她说:“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兔妈妈会追到小兔子吗?他会变成了什么追到小兔子呢?
5.出示画面五:
师:小兔子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兔妈妈变成什么来追他?
师小结:兔妈妈变成了爬山的人,她说: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石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师:看一看兔妈妈身上都有什么?为什么要拿这么多东西?
师小结:妈妈身上行李、绳子、拐杖,之所以拿这么多东西是因为妈妈要走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小兔,不论多么苦多么累妈妈也要追到小兔,把它找回家。
四、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要求:
①看书从第10页开始一页一页轻轻的翻看书本。
②仔细观看画面,看看小兔子变成什么?兔妈妈又变成什么追到小兔子?③尝试用“如果......就.....”的句式轻声的与小朋友讲述故事。
五、出示PPT六~十一,引导幼儿用句式:用句式:如果......就.....讲述1.出示画面六~十:
师:小兔子在哪里?他变成什么?兔妈妈又变成什么?谁能用:如果......就.....把小兔子跟兔妈妈的话说出来。
教师将对应图片贴到图谱上(花儿,花匠、小鸟,大树、帆船,风、空中飞人,走钢索的人),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句式:如果......就.....讲述。 2.出示画面十一:
师:小兔子跟兔妈妈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说的?
师小结:兔妈妈在喂小兔子吃萝卜。小兔子说: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兔妈妈说:来根胡萝卜吧!
六、完整阅读。(结合音乐?)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完整的阅读这本书本。
师小结:小兔子变变变,没想到还能变出这么多样子。小兔子上天入地,可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一块高山上的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
七、活动延伸: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续编故事。
1.师:“如果你是一只逃家小兔,你会变成什么?***妈会变成什么来找到你?”我们把编的故事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2.在语言区内让幼儿介绍自己创编的故事。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逃家小兔》一本非常温馨感人的书,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亲情,应该说是人世间最真、最深、也最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感情,有关的名篇佳作何其之多。但是在这本书里,却用一种简单、纯真的母子间的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巧妙构思。而且其中的彩色画页是一个特色。有的人说是因为当时彩色印刷的费用高,所以这样印能节省费用。尽管可能是这样的,但带给孩子们却是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我第一次给孩子们看这本书,看到彩页时,孩子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哇!小兔子真的变成了小鱼耶!""哈哈,小兔子的小帆船真好玩"我想,这正是突然而至的彩色画面在一瞬间给孩子的强烈刺激造成的。而且,我认为,这种洋溢其间的被书感动的激情才是早期阅读的真正价值,也是纲要中提出的培养兴趣的关键所在。根据这本书独有的特色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个大班的多元式的早期阅读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翻阅图书、图片排序、师生互动表演等,多通道地阅读、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中浓浓的亲情。
2、喜爱优美的文学作品,对阅读活动有兴趣,能与同伴合作捕捉画面信息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本《逃家小兔》;两人一份排序表格及小图片(见图1)。
2、兔妈妈的头饰一个、小兔手偶一个;小萝卜若干(见图2);教学用的排序表格(同幼儿的排序表格);小图片(见图3—)。
3、音乐磁带《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活动过程
1、教师木偶表演,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并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师:"今天我要扮演一个动物,你们看是谁?(戴上兔妈妈头饰)我是兔妈妈。(操作手偶)我还带来了我的孩子小兔子。今天我们要表演一段我们之间的对话,小朋友听听我们说了些什么?
(本次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基本上都是参与其中,以兔妈妈的身份进行的。所以,为了跟故事情节更匹配这里,可以穿件白背心或白衣服。表演时教师要"拿"出所有的语言功底,声情并茂地讲述小兔子和兔妈妈之间的对话。)2、幼儿自主合作阅读,给图片排序,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
(1)师幼共同排第一幅图,明确排序规则。
师:刚才表演中小兔子第一次变成了什么?哪幅图上小兔子变成了小鱼?你怎么看出来的?那就把这幅图放到小兔子标记下面第一个格子里。
小兔子变成了鱼,兔妈妈变成了什么?是哪幅图呢?你怎么知道的?那就把这幅图放到兔妈妈标记下面的第一个格子里。
(2)幼儿两两合作排序,培养观察图片的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师:小兔子第二、第三、第四又变成了什么呢?妈妈变成了什么呢?小朋友椅子下也有和老师一样的卡片,反面是小图,可以撕下来,贴到正面的格子里。有的小朋友要着急了,后面的记不得了怎么办呢?别着急,刚才的表演就在这本书里呢,一会儿请小朋友两人一组看一本书用一套卡片,一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3)师幼共同排序,并学说书中的对话。
师:老师这儿还没排完,谁来帮帮我?其他小朋友一起来说说。
(4)讨论:小兔子一共变了几次?妈妈呢?为什么每次小兔子变了兔妈妈都要跟着变呢?理解妈妈对小兔子的牵挂。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元阅读",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的多元。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对书中文字的阅读,而是画面、符号等都作为阅读的内容,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捕捉画面信息的能力。其次是途径的多元,如活动中的表演、幼儿的排序都是幼儿喜欢的阅读途径。最后是价值的多元。本次活动中绝不局限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是着眼于从兴趣、认知、情感等多种角度体现阅读价值。 总之,多元阅读就好比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立体的万花筒,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进入,欣赏到不同的美丽景致,从而产生出对作品的感动。)3、师生共同看书,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认识封面,读一读上面的文字。
师:先来看一看封面上的字,谁认识?逃家是什么意思?
(2)共同看书,幼儿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可以指读文字也可以看图片。
师:请小朋友翻到第一页,老师来读,认识字的小朋友可以和我一起读,其他小朋友可以指着字也可以看看图。
(3)共同观看书中彩页并讨论,理解兔妈妈对小兔的爱。
如"兔妈妈为什么用萝卜钓小兔?""兔妈妈走钢索时心里会怎么样?为什么还要走呢?"(总结: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不管孩子走到哪里,妈妈的心总是会跟他们在一起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要放在观察变小鱼和马戏团两幅图上,因为这两幅图最能表达妈妈对孩子的牵挂。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就算冒生命危险也不怕。)4、创编动作并表演,进一步理解妈妈对孩子的爱。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我们来表演表演吧,那先一起来动动脑筋:小鱼动作怎么做呢?大石头?……这样吧,我当兔妈妈,你们就是……?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图画书《逃家小兔》是一本经典的儿童文学之作。它讲述了一只小兔和妈妈用语言玩捉迷藏的简单故事,画面设计充满童真和想象,其特有的黑色和彩色的画面呈现,体现图书绘制者的独具匠心。这不失为一本非常适合亲子互动、共同阅读的优秀图画书。而《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本次的亲子阅读活动的主旨也在于让妈妈成为活动的主体之一,在亲子共读时给予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鼓励孩子在阅读时自主去观察画面,体验小兔和兔妈妈的心理变化,并积极和妈妈交流阅读时的想法和感受。妈妈也和孩子分享自己在阅读后对该图书的理解,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阅读时的好伙伴。同时,在阅读中孩子和妈妈依偎阅读,像书中的小兔子母子一样的亲密拥抱,也能在亲子阅读活动中亲身体验来自妈妈的关爱和呵护。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理解故事,感受母爱的伟大。
2、亲子共同表述对图画书的理解,感受妈妈和小兔之间浓浓的亲情。
3、亲子合作仿编对话,促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活动准备:
《逃家小兔》小书人手一本 《逃家小兔》PPT 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阅读封面,激发幼儿亲子阅读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什么?
师:《逃家小兔》是什么意思?小兔跑去哪儿?请你们和妈妈一起到书里去寻找答案把!
二、教师引导家长开展亲子共读,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书内容。
1、鼓励幼儿自主阅读。
2、家长引导孩子观察主画面及画面的细节部分,共同讨论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亲子阅读过程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在阅读中的兴趣点和存在的困难,并关注家长的指导行为是否合理)
三、幼儿、家长、教师一起分享与交流阅读感受。
1、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一页?这页讲了什么?
2、师:妈妈喜欢哪一页?为什么?如果你是兔妈妈?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
3、教师根据幼儿和家长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提升。
彩色的页面:
(1)变成捕鱼的人这时候兔妈妈变成什么呢?为什么她要变成捕鱼的人?
(2)变成爬山的人这时候兔妈妈变成什么?
你看她的身上带着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带这些东西?如果小兔发现危险的话,她可以用绳索把她紧紧绑在自己的身边。
(3)变成园丁这时候兔妈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变成园丁?园丁是干什么的?他想变成园丁照顾她的宝宝。
(4)变成大树这时候兔妈妈变成了什么?你看她做看一个什么动作?为什么是拥抱?
(5)变成大风这时候兔妈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变成大风?因为海上的波浪很大,兔妈妈担心小兔受到伤害,所以变成大风把小兔吹到安全的地方。我们的妈妈也是这样的,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着我们。帮我们遮风挡雨,害怕我们收到伤害。
(6)变成走钢索的人兔妈妈这时候变成什么?你们觉得走钢索难不难?有多难?你看兔妈妈在走钢索的时候眼睛看着哪里?为什么?你看,走钢索这么危险,可是兔妈妈为了小兔,连这么难得事情都去做了。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不管有多苦,有多累她都愿意为我们去做。
(7)小兔子回到了家躲进了妈妈的怀抱里,幸福的吃着胡萝卜。这不禁让林老师想到自己的妈妈,不管我走的有多远,离家有多远,妈妈的菜都是全世界做好吃的,妈妈的怀抱也是全世界最温暖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像小兔子和***妈一样跟我们的妈妈一起来个大拥抱吧!感谢她对我们的付出。
四、完整朗读图画书《逃家小兔》,重温书中温情有趣的亲子对话。
师:让我们跟随兔妈妈和小兔,再次走进图书。静静的欣赏这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五、亲子合作仿编对话,在对话中体会妈妈浓浓的母爱师:如果妈妈要来追你,你会变成什么?妈妈们又会想什么办法追到自己的孩子呢?(请妈妈和孩子用书里的:如果……就……"的句式说一段话)
活动反思:
《逃家小兔》这个绘本是讲述故事中小兔总是不停地变化自己来达到离家的目的,而它的妈妈也不停地变化自己去追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深深关爱之情,感受到父母亲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在活动导入后,我请幼儿思考了两个问题:小兔为什么要逃跑?妈妈为什么要追?孩子们非常爽气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因为小兔还小,妈妈要抚育它长大。我反复问了两次后,孩子给我的回答只是淡淡的微笑。让我想到,孩子们也和小兔一样,是渴望"逃跑"吗?我何不借此机会探究一下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由此我问:"如果你是这只小兔,你为什么要逃跑,离开妈妈呢?"小朋友没有举手回答,有的只是想说又不敢说的微笑,要不就是在私下里悄悄的说。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说:"没事,大胆说,老师会怪你的,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林鑫诚举手说:"妈妈烦死了,整天不停地唠叨,所以要逃跑。"邱诗恬说:"外面的风景非常地美,想一个人静静地欣赏一下,没有人来打扰。"予墨说:"我跑,妈妈追,很好玩,所以要跑。"就这样,孩子们开始了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静静地听着孩子们的诉说,他们的答案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透过他们的诉说,我总结出了孩子们基本的三个心理:第一种,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或者说是成人,与自己的沟通太罗嗦,管的太宽,大小事都要管,没有自己自主空间,展现不了自己的想法。第二种,与成人的相处是很愉快的,并不想逃离成人,但是,还是希望拥有独立的私有的空间,让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和那一份静静的天空,享受属于自己那一份特有的宁静。第三种,则是让我们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渴望,渴望父母的关注,渴望父母的陪同。然而用这种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不得不让我们震撼。因为往往运用这样方法的孩子,会发现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忽略了孩子心理、精神上的需求。这样就导致孩子产生一些破坏性或攻击性等不好的行为来引起成人的关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懂事却十分调皮的孩子,怎么说都收效甚微。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世界所受关注的缺乏,也让我感受到自己对孩子心理不够留心。孩子虽小,可是内心世界与成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想法、思考、需求,而这些正是要我们要引起注意的。因此,亲爱的家长们、老师们,请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吧!不要让"逃跑"的孩子真得逃跑,而是要像兔妈妈一样让孩子内心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注、对他们的爱,请用孩子理解的方式、接受得了的方式来表达吧!孩子在期待着呢,我们一起努力吧!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阅读活动,感受母爱的伟大。
2、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大胆推测故事情节。
3、理解绘本内容,尝试用“如果你……我就要……”的句式创作对话。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绘本内容,尝试用“如果你……我就要……”的句式创作对话。
难点: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大胆推测故事情节。
三、活动准备:
《逃家小兔》PPT;优美的背景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封面,引出故事。
1、出示封面ppt1,猜测故事内容。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朋友,我们猜猜看,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故事名字:逃家小兔。
——知道了故事的名字,你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吗?
(二)观察画面,猜测故事内容,尝试创作对话。
1、出示P2,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大胆想象。
——小兔子要离家出走了,妈妈会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小兔会逃到哪里去?
——如果给你一个法宝,让你像孙悟空一样72变,你会变成什么让妈妈找不到你?
2、出示P3、P4,初步感受兔妈妈的爱,熟悉句型“如果……我就……”
——你们想不想知道,故事中的小兔变成了什么?
——妈妈听到这句话会怎么办?
——看看兔妈妈用什么“鱼饵”去“钓”小兔呢?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钓鱼呢?
(幼儿理解后,尝试分角色朗诵,学说句式“如果……我就……”)
3、出示P5、P6,继续推测故事情节,尝试用“如果……我就……”的`句式创作对话。
——你们看到小兔子在哪里吗?兔妈妈要怎样才能追到小兔?
——它们会怎么说?请你试着用“如果……我就……”的句式表达出来。
(三)完整欣赏,猜测故事结尾。
1、完整欣赏,幼儿适当补充。
——这个故事是不是象你们讲的那样呢,兔妈妈最后找到小兔没有呢?咱们来一起看看这本书吧。(有些故事内容需要故意放慢速度,留白让孩子补充,邀请孩子共同讲述,巩固句式。)
2出示P7P8,猜测故事结尾。
——小兔和妈妈最后快乐的在一起了,猜猜他们现在又会说什么呢?
(四)交流分享,感受母爱的伟大。
——你最喜欢兔妈妈变的什么?兔妈妈为什么不变成采花的人,而是变成园丁呢?兔妈妈为什么要变成一棵大树呢?
——小兔子逃跑了,为什么妈妈要一次又一次的追呢?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体会母子间的亲情。
2、初步理解事物的简单配对关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3、初步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
活动准备
欢快的乐曲;《兔子舞》曲;兔子胸贴;图谱。
活动过程
(一)幼儿贴好小兔胸贴与师随音乐做兔跳动作进场。
1、师:“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当小兔和兔妈妈,愿意当小兔的小朋友到这边位置坐好,愿意当兔妈妈的小朋友到这边位置坐好。” (幼儿根据自己选的角色分两组入座)。
2、教师讲述故事一次后,告诉幼儿故事题目。
提问:“故事中的小兔想干什么?”(想逃跑)“兔妈妈会怎么做?为什么?”(把它追回来,因为是她的心肝宝贝)
(二)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将图片贴到图谱上。
1、根据故事中的配对关系(如小鲤鱼和捕鱼人),两组自由讨论后,引导幼儿用“如果……就……”的句式讲述。
师:你们都来当小兔、兔妈妈,我也来当兔妈妈吧!”(师加入兔妈妈组)
师:“孩子们,妈妈可要追你们了,你们快商量商量,用好听的话说说你们变什么,赶快动脑筋,快快快哦!”(如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小鲤鱼,游得远远的。可请个别说,师出示小鲤鱼图)
师:“兔妈妈们,孩子们变了小鲤鱼,我们变什么呢?”(妈妈商量说:如果你变成小鲤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师出示捕鱼人图)
2、以同样的形式,说出故事中的配对关系中的内容,师将对应图片贴到图谱上。借助图谱完整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3、启发幼儿想象
师:“孩子们,你们还能变出故事中不一样的吗?也能用好听的话来说。”(以同样形式,讲出生活中的配对物,增贴图谱)
(三)角色扮演游戏:用动作表现配对物
师: “让我们把刚才讲的用动作表现出来。听到音乐时,小兔先商量变什么(如小鲤鱼),音乐停,小兔们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小鲤鱼游);音乐再响起,兔妈妈商量变什么,音乐再停,也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捕鱼人捕鱼)。大家的动作可以不一样,看看孩子棒还是妈妈棒!”
以同样的形式表演数次。
(四)情感教育
1、师:“今天,我们玩得真高兴呀。让我们先来休息一下吧。”(幼儿坐好)
2、师:“孩子们,为什么妈妈要变这么多东西追小兔呢?”
“你是小兔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
小结:“孩子们,你们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是非常爱你们、关心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听妈妈的话,做一个听话爱家的乖孩子。”
(五)跳《兔子舞》出活动室
师:“我相信你们都会成为妈妈的好孩子,为妈妈带来欢乐。小兔们,来和妈妈一起跳个兔子舞吧!”
教学反思
《逃家的小兔》讲的是小白兔从家里逃跑,妈妈去把它找回来的故事。故事中小兔如果变成小鲤鱼,妈妈就变成捕鱼人;小兔如果变成小鸟,妈妈就变成蓝天……这个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其中“如果……就……”句型结构反复出现,符合幼儿期孩子学习、理解与记忆的.学习模式。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我把目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母子间的亲情,初步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启发幼儿以同样形式,讲出生活中的配对物。
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同时角色扮演游戏:用动作表现配对物,听到音乐时,小兔先商量变什么(如小鲤鱼),音乐停,小兔们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小鲤鱼游);音乐再响起,兔妈妈商量变什么,音乐再停,也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捕鱼人捕鱼动作)。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发言,学习的兴致较高。不足之处在于孩子们动起来时,挤在一块儿,甚至有的孩子被挤倒了很危险。下次上课要把孩子们组织好,告诉他们不能挤在一块儿,注意安全。总之,整个活动效果较好。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图书中小兔和兔妈妈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运用语言将图片内容表述出来。
2、引导幼儿感受图书中表达的母爱。
3、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视频展示台、图书人手一本、图书小卡片、彩色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介绍图书名称《逃家小兔》。
教师:“书的名字叫什么?”幼儿猜测。
教师介绍图书的名字:“逃家是什么意思?”幼儿猜测。
教师:“书的封面上还有什么?”幼:“两只兔子!草……”
教师:“这两只兔子会是什么关系?”“它们在干什么?”“猜猜兔妈妈和小兔子会谈些什么?”
教师:“这本书就把兔妈妈和小兔子一起说话的内容记录下来了,我们来看看兔妈妈和小兔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阅读理解第一段。
(1)引导幼儿理解第一段的内容。
翻开第一页,教师:“这是谁?”“它在干吗?”幼儿:“在跑!”
教师阅读第一、二行。
教师:“兔妈妈在做什么?”教师阅读第三、四行!
(第二页)教师:“小兔子变成了什么?”教师阅读第二页
(第三页)教师:“妈妈在干什么?兔妈妈变成什么了?”教师阅读第三页。
(2)引导幼儿理解第一段的句式特点。
(第二页)教师:“我们看第二页,这上面画的是谁说的话?”
(第三页)教师:“第三页,这上面画的是谁说的话?”
(彩页)教师:“这画的又是什么内容?”
(3)引导幼儿观察整本书的句式特点。
教师:“我们看看后面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情况……”教师幼儿边翻书边观察。
3、教师引导幼儿自主阅读。
请幼儿翻到变成捕鱼人彩页,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兔又变了什么?兔妈妈也跟着变成什么?
幼儿自主阅读。
4、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小兔和兔妈妈变化的对应关系。
教师:“在书里,小兔都变成了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将幼儿回答的内容卡片贴在展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小兔和兔妈妈变化的对应的关系。
5、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讲述故事《逃家小兔》。
6、引导幼儿重点观察部分彩页,理解故事表达的情感。
(兔妈妈捕鱼图)教师:“兔妈妈在干什么?”“它为什么不用鱼饵和鱼钩而用胡萝卜?”
幼儿:“因为胡萝卜是小兔最爱吃的食物!”教师:“兔妈妈是多么的爱小兔,所以用小兔最爱吃的胡萝卜来钓它,而不用容易伤害到小兔的鱼钩。”
(兔妈妈园丁图)教师:“小兔变成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了什么?”教师:“兔妈妈为什么不变成采花的人而变成了园丁呢?”
教师:“兔妈妈是多么的爱小兔,所以不愿伤害它!”
教师:“你还能从那些彩页里看出兔妈妈对小兔的爱呢?”
7、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续编故事。
教师:“如果你是一只逃家小兔,你会变成什么?***妈会变成什么来找到你?”
教师:“我们把编的故事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8、幼儿介绍自己创编的故事。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逃家小兔》这是一个世界经典故事。它的文字表达精炼,图片优美清晰,故事中兔妈妈和小兔之间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设计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欣赏、理解、表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本作品中兔妈妈对小兔浓浓的爱,知道妈妈的爱与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述及幼儿对作品的表现,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学作品给大家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活动目标:
(一)在安静的氛围中阅读,感受读本的美,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二)尝试运用句式“如果xxxxxxx就xxxxxx ”大胆猜测,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准备:
阅读绘本课件、阅读文本。
四、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题。
耳朵长,尾巴小,三瓣嘴,胡子翘,一蹦一跳总在笑。(小兔)
(评析:活动一开始便通过师幼之间温馨可爱的'猜谜游戏将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封面,了解作者。
(评析: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绘本的封面和扉页很似简单,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要细细挖掘。一本好的图画书,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
1、出示书的封面,让幼儿观察:
(1)书的名字叫什么?“逃家是什么意思?”(幼儿猜测。)
(2)书的封面上还有什么?(兔子、草、花)
(3)“这两只兔子会是什么关系?”
(4)“它们在干什么?”
(5)“猜猜兔妈妈和小兔子会谈些什么?”
2、教师:“这本书就把兔妈妈和小兔子一起说话的内容记录下来了,我们来看看兔妈妈和小兔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阅读故事《逃家小兔》。
1、教师引导幼儿看文本课件,讲述故事前三段:
(1)变成小鱼(2)变成山上的岩石。
(评析: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阅读的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讲述的过程中,老师在播放课件时留足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对画面有较深的印象,同时又保证故事的连贯性与趣味性)
2、在讲述后面几段时引导幼儿猜测妈妈说的话。
如:小兔变成院子里的小花、变成小鸟、变成小船、小孩,妈妈会变成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变?
3、引导幼儿运用“如果xxxxxxx就xxxxxx ”句式大胆猜测和表达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妈妈跟着会变成什么?为什么?
(评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之一,老师和幼儿共同回忆第一次至第三次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如果你——我就——”的句式讲述。通过几次画面的变化,让孩子们深深陶醉在这一逃一追的情趣游戏中。)
(四)引导幼儿重点观察部分彩页,进一步理解故事,体验妈妈对孩子的爱。
(评析:通过几幅典型的画面:小兔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变成用胡萝卜钓鱼的人;小兔变成山上的大石头,妈妈变成拄着拐杖爬山的人;小兔变成空中的小飞人,妈妈就变成勇敢的走钢索的人……最后,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冷冷的夜晚,暖暖的家,小兔和妈妈幸福地在一起吃胡萝卜。所有这些温馨、温暖的画面,让孩子在细微处感觉、理解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母爱无处不在。)
1、(兔妈妈捕鱼图)教师:“兔妈妈为什么不用鱼饵和鱼钩而用胡萝卜?”
幼儿:“因为胡萝卜是小兔最爱吃的食物!”教师:“兔妈妈是多么的爱小兔,所以用小兔最爱吃的胡萝卜来钓它,而不用容易伤害到小兔的鱼钩。”
2、(兔妈妈园丁图)教师:“小兔变成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了什么?”教师:“兔妈妈为什么不变成采花的人而变成了园丁呢?”
教师:“兔妈妈是多么爱小兔,所以不愿伤害它!”
3、教师:“你还能从那些彩页里看出兔妈妈对小兔的爱呢?”
4、从兔妈妈变成大树的姿势,兔妈妈不畏山高路陡去登山,兔妈妈走钢丝不怕危险,妈妈紧紧抱着孩子等这些方面看出兔妈妈对小兔的爱。
5、教师小结:这只逃家的小兔终于还是回到了妈妈的怀抱。看来,无论世界有多大,孩子跑得有多远,孩子永远也跑不出妈妈的关爱。即使将来长大了,离开了妈妈的身边,也永远别忘了妈妈对自己爱!
(五)教师朗诵因故事创编的诗歌《永远的妈妈》
(评析:无论孩子是草原上的骏马还是海底的珊瑚、天上的星星,妈妈总是以丰富神奇的想象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逃走”的儿子。这一环节的亮点在于提升了“母爱”的主题,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力量。)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续编故事。
(评析:让孩子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母爱继续延伸下去,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1、教师:“如果你是一只逃家小兔,你会变成什么?***妈会变成什么来找到你?”我们把编的故事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2、在阅读区内让幼儿介绍自己创编的故事。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9
4月18日,听了平湖市第一幼儿园陈冬梅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活动《逃家小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逃家小兔》是一本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的绘本故事。故事中小兔总是不停地变化自己来达到离家的目的,而它的妈妈也不停地变化自己去追自己的孩子。一幕幕对话和画面,尽现孩子的顽皮和妈妈的宽厚温柔。书中把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在有趣的问答接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话简单而又富于韵味、诗意盎然,每次读到时,无论是话语还是图画都给人以无尽的温暖感。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深深关爱之情,感受到父母亲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逃家小兔》总是能让年幼的孩子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样,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安全感。本次活动抓住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胆构思设计活动环节,有几个独到之处:
一、凸显“情”
整个活动的情感基调是温馨的,温暖的。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将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开始的情是淡淡的,随着故事的'深入,一步步加深,幼儿对妈妈的爱也逐渐推进,其中“幼儿谈谈最让自己感动的画面,感受妈妈对小兔的爱”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亮点所在,较好的体现了重点突出的效果。而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让孩子把对妈妈的爱大声喊出来,使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得到了完全的释放,可谓画龙点晴。
二、关注“趣”
《纲要》要求我们做到:“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 ,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发展。”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重要方式,是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园的很多活动中,游戏贯穿于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各项领域中,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情景创设 营造宽松氛围
《逃家小兔》是语言绘本活动,而绘本教育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幼儿的情感往往在情境中产生,所以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幼儿的兴趣。整个教学活动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学习的氛围的创设,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引导幼儿去感受活动的情感,并根据故事作出相应的反应,在“玩中学,学中玩”,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乐学。
游戏辅助 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中多次采用游戏的形式,没有生硬让孩子去理解“逃”,让孩子在游戏中来感知“逃”的情趣。
采用游戏的形式,教师扮演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兔子,进一步体验妈妈对宝宝的爱。最后的互换角色体验亲情,同样以游戏的形式,别有一番情趣。
三、体现“效”
本次活动充分挖掘《逃家小兔》这一文学活动的思想性,让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整节活动的有效策略有三个。
有效的环境创设
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营造了充分的心理环境,通过教师的温情伴读,一个个温暖的阅读情景的组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如:导入部分“封面引出,展开讨论”,引发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猜想,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内容,不仅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作品,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做准备。
有效的提问
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大胆去感悟 ,让幼儿的想像力拓展到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如:提问“妈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要变成这样呢?”此环节运用了交流讨论法,让幼儿尝试着来分析,对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同时也让幼儿之间学会了彼此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效的互动
整个活动,老师—妈妈—孩子完全融在一起。
四、享受“乐”
本活动让幼儿充分享受到绘本阅读的快乐,通过人手半本绘本阅读、两两阅读、幼儿自主阅读、小图片帮助提炼故事梗概,结合讨论、猜测等手段,从而实现活动目标,温情阅读法为幼儿打开了阅读一扇窗。活动中教师一个亲昵的动作、一副赞赏的表情、一句积极的鼓励,唤醒孩子积极的情感,激发和强化孩子阅读的愿望。
《逃家小兔》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体会母子间的亲情。
2、初步理解事物的简单配对关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3、初步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
活动准备
欢快的乐曲;《兔子舞》曲;兔子胸贴;图谱。
活动过程
(一)幼儿贴好小兔胸贴与师随音乐做兔跳动作进场。
1、师:“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当小兔和兔妈妈,愿意当小兔的小朋友到这边位置坐好,愿意当兔妈妈的小朋友到这边位置坐好。” (幼儿根据自己选的角色分两组入座)。
2、教师讲述故事一次后,告诉幼儿故事题目。
提问:“故事中的.小兔想干什么?”(想逃跑)“兔妈妈会怎么做?为什么?”(把它追回来,因为是她的心肝宝贝)
(二)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将图片贴到图谱上。
1、根据故事中的配对关系(如小鲤鱼和捕鱼人),两组自由讨论后,引导幼儿用“如果……就……”的句式讲述。
师:你们都来当小兔、兔妈妈,我也来当兔妈妈吧!”(师加入兔妈妈组)
师:“孩子们,妈妈可要追你们了,你们快商量商量,用好听的话说说你们变什么,赶快动脑筋,快快快哦!”(如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小鲤鱼,游得远远的。可请个别说,师出示小鲤鱼图)
师:“兔妈妈们,孩子们变了小鲤鱼,我们变什么呢?”(妈妈商量说:如果你变成小鲤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师出示捕鱼人图)
2、以同样的形式,说出故事中的配对关系中的内容,师将对应图片贴到图谱上。借助图谱完整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3、启发幼儿想象
师:“孩子们,你们还能变出故事中不一样的吗?也能用好听的话来说。”(以同样形式,讲出生活中的配对物,增贴图谱)
(三)角色扮演游戏:用动作表现配对物
师: “让我们把刚才讲的用动作表现出来。听到音乐时,小兔先商量变什么(如小鲤鱼),音乐停,小兔们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小鲤鱼游);音乐再响起,兔妈妈商量变什么,音乐再停,也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捕鱼人捕鱼)。大家的动作可以不一样,看看孩子棒还是妈妈棒!”
以同样的形式表演数次。
(四)情感教育
1、师:“今天,我们玩得真高兴呀。让我们先来休息一下吧。”(幼儿坐好)
2、师:“孩子们,为什么妈妈要变这么多东西追小兔呢?”
“你是小兔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
小结:“孩子们,你们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是非常爱你们、关心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听妈妈的话,做一个听话爱家的乖孩子。”
(五)跳《兔子舞》出活动室
师:“我相信你们都会成为妈妈的好孩子,为妈妈带来欢乐。小兔们,来和妈妈一起跳个兔子舞吧!”
教学反思
《逃家的小兔》讲的是小白兔从家里逃跑,妈妈去把它找回来的故事。故事中小兔如果变成小鲤鱼,妈妈就变成捕鱼人;小兔如果变成小鸟,妈妈就变成蓝天……这个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其中“如果……就……”句型结构反复出现,符合幼儿期孩子学习、理解与记忆的学习模式。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我把目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母子间的亲情,初步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启发幼儿以同样形式,讲出生活中的配对物。
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学习运用句式“如果……就……”说话,同时角色扮演游戏:用动作表现配对物,听到音乐时,小兔先商量变什么(如小鲤鱼),音乐停,小兔们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小鲤鱼游);音乐再响起,兔妈妈商量变什么,音乐再停,也做出刚才商量好变的东西的动作(如捕鱼人捕鱼动作)。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发言,学习的兴致较高。不足之处在于孩子们动起来时,挤在一块儿,甚至有的孩子被挤倒了很危险。下次上课要把孩子们组织好,告诉他们不能挤在一块儿,注意安全。总之,整个活动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