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七律·长征》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教案 篇1
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七律·长征》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磅礴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七律·长征》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案 篇7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毛泽东图片,
教师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