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活着》读后感300字(精选1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名叫《活着》。
活着真的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他让你看的一次又一次心疼的厉害。
它讲述了我们国家过的历史性灾难全部发生到一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遗余力的告诉我们,生命怎样一次一次的摧毁你对活着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对第三者的故事讲述视角来记述,故事简单,朴素,却直抵人心。
作者用沉重的口吻一次一次讲述每个人离去时候的痛苦。看着这些普通的文字,却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有扎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着一个又一个至亲离开自己,十多岁的儿子、刚生产完的女儿、自己的媳妇儿、女婿、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外孙也离他而去,这样的打击下,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还是坚强的活着,也记述了一位与生命抗争到底的英雄,那个年代,活着是人们唯一的意志。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2
刚刚读完了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之后整体的感想有这么几点,第一,写作者阅历比较丰富,读书比较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第二,作者状似无意,实则在文章中处处宣扬一种“口无遮拦”的被他个人认为是“说真话”的精神;第三,写的好的很多,但是看完之后,我却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或者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像作者这样,仿佛睥睨天下,用一句大实话说,好像天王老子在他面前都一文不值,他又是个什么东西,做出了多少经世致用的好文章出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值钱。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谦虚呢?自古流传下来那么多的名人,被贬的居多,可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下自然有他的贡献在那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嘲笑巨人也不过尔尔,实在太过愚昧无知。
于我,看他的文,或许是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气,其他人又有几个能这么酣畅淋漓写出这么一大本看完之后,好像又什么都没看的书呢?不过,我也就看了一本而已,何况是杂文集,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杂文嘛,没事的时候胡言乱语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其他的不敢胡乱评说。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3
有幸读了一本余华先生的活着,正如评论所说,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他带我走进了那个无奈的年代里苦闷的生活,让我犹如身处其境,真真切切。
福贵身经曲折,从一个不羁放纵的阔少爷到落魄成为贫农阶级,从家庭美满到家破人亡,送走一个又一个的至亲,最后只留下自己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孤独的消失在转瞬即逝的黄昏夜幕中,我能想象得出那是一幅怎样凄凉的画面,人啊,因为活着而活着!
春生身经百场战役都活了下来却受不了因为“走资派”被红卫兵的耻辱而自我了结。只要自己还热爱生命无论遇着怎样不堪的命运都昂扬的活着,而当你对这世界再无期待时便是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生活没有让我们大多数的平凡人遇见大风大浪,已该感恩戴德,而我们却因为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视人生中很多细节上的美好。
相比福贵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生活中那点儿苦闷又算的了什么?那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点浮尘罢了。而我却因为这点苦闷常常迷失了方向。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4
一本从头到尾都在死人的书,居然取名叫活着。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说中翻到最后一章突然全军覆没的死亡不同。余华写的死亡,是耗。耗尽最后一滴血,还有一丝微妙的希望。福贵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继续熬着。
苦的连叹息都没有,却还有宽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么感觉,当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么滋味。2011年长沙的街头有个拉小提琴的卖艺者,只会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来最多40岁,中等身材,头发已经全白。总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达斯门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为何,每次路过都会伤神。
过了不久见报,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财产散尽,妻离子散。在富时唯独学了小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只会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旧的房子里,和其他同样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动人。后来被哈根达斯赶走,又挪到悦方门口。总是一件干净的白衬衣,球鞋。站在他旁边几米,会感觉整个坡子街安静了下来。心中想起许久不见的那个人,想起自己曾经美好过又失去的东西,在眼眶湿润之前,毕恭毕敬的在琴盒里放上五块钱,然后离开。
他的自称陈伯,许久没回长沙了,不知还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5
一个时代的饥荒,总会给人民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
傅贵是那个时代不幸的大多数中国人的缩影。它有一种无法贴墙的混乱,却需要他经历无尽的逃避和失落,为了活着一次次失去自己的底线。
他一路跑来似乎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活着!看着他过着猪狗不如的逃亡生活,不顾一切的跑回家,他的形象让人看着可笑又可悲。
最后他什么都熬过来了,回家了,但是亲人一个个离开了他。最后,他一个人生活,没有人类的生活。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生命之所以无穷无尽,延续千年,是因为有人能用牙活下来,活几十年。
永不停息的生命就是,即使生命如此脆弱,经历了那么多沧桑,也要承受!
即使到了最后,当生活回到原来那个没有亲人,没有理由的个体,也要带着田间的麦秆,带着不屈不挠的意志生活。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6
时间,经历的不同,都会让你在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有不一样的看法。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觉得好夸张啊,怎么会有人的一生是这样的,那该怎么活下去,还能像富贵这样活吗,当时觉得这一定是作家的书写手法,集各种典型于一身,就像祥林嫂一样,所有的悲惨事物好像她都遭遇了。后来啊,年龄长了几岁了,我哥给我过去的人就是这样的,遇到个大病小灾、饥馑年荒,书里描写的这些事件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死个人也是很平凡的事。现在我现在相信了书里的故事,也更加为书里的人物悲惨遭遇而心痛……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心得,写在下面了。
一本书,慢慢看,一天看一点,就会意犹未尽,要是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倒失去了它本来的意味,也少了思考。就如同与人相处一样,刚认识的人,你一下子把ta了解完,就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大概所有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太慢,则发现不了其中的深度,和可咀嚼的地方。太快,容易将一切看透,又激发不起人想要继续探索的心思。古人老讲中庸,这大概也是中庸的一种吧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7
从来没有这么快看完一本书,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心里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居然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写得如此让人意味深长,了不起的作者余华。
想想书中人物福贵一生经历的打击和苦难,一般人真的事难以承受的住。一条时间线贯穿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果富贵当时不败家也许被当成富农地主早早被枪毙了,如果富贵不从队伍里选择回家也许能当大官也许会被红卫兵干掉了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富贵不被拉去推炮车,女儿也不会变成哑巴,如果富贵家有钱也许女儿,儿子就不会早早离开世间。太多的可能一直贯穿着主人翁的一生,但是谁都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秒会是什么,会面临什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要珍惜当下,好好的陪伴家人,好好的与爱人一起共度余生,好好的呵护自己的家人,好好的孝敬父母。
人这一生很短暂,珍惜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天!活出属于自己幸福的每一天。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8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的”,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太理解,在听完康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的分享,还有我看见书本作者自序中写到“《活着》是讲述绝望是不存在的”我突然有了自己的理解。
正如余华写到的,绝望是不存在的——像福贵的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但依然没有绝了他要活着的希望,当这些生离死别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回望的时候可能又不是那么的悲伤了。
就像现阶段生活中,你说为了什么活着,为了亲情,爱情,友情,金钱,地位……但当这些同样经过时间的沉淀,你再看的时候,发现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并没有至于到要去寻死的地步的,就觉得活下来就是挺好的。
这就回到了“人不是为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这些我们看似重要的东西,并没有成为牵制我们活着的因素。在经历世事后,最后还是发现活着最重要。
可是问题在于既然最后还是认为活着就很好了,那么坚持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是为了什么活着呢?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9
我们为了什么活着?为父母,为学习,为了感受世间百态……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不论为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好好的,坚强的活着。
福贵原来是那么富裕,享尽多少荣华富贵,可是命运不会让人一帆风顺,他挥霍无度,最终将家产败光,父亲的离世使福贵渐渐收敛了脾气,开始对家人好。小时候曾被他当马骑的长工告诉他“要饭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没了钱也是少爷”。从战场上逃回来的福贵深知活着不容易,他不再颓废下去,接受现实,脱掉绸缎换上了粗布衣,从砖瓦房搬到了茅草屋,开始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然而,命运仍觉未尽兴,儿子,女儿,妻子相继离世,只留福贵一人在着世上,与一头老牛那头他用最后的家当在菜场救下的待宰的牛相伴,孤苦伶仃,一贫如洗,渡此余生。虽然晚年落寞,可他并没有放弃,为了自己和家人坚强的活着。一生一世一人一牛。
福贵的人生大起大落,老天与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个玩笑使他遍体鳞伤。可他还是顽强的活下去。
也许,命运会捉弄你,请不要放弃,请你一定坚强的活下去,即使这一生到头只有你一人。因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0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伟写的《活着已值得庆祝》,令我大为感动。
这本书的封面很简单:刘伟坐着琴凳上,他身后是一个巨大的钢琴。地上洒满了玫瑰花瓣。刘伟的腿部写着书名以及作者。
《活着已值得庆祝》这本书讲诉了刘伟因顽皮而断臂,但是后努力,坚持地攀登高峰,成为了一个达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刘伟在游泳池里,虽然他比别人游的慢,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佩服与感动。二是刘伟面对学校校长的拒绝和歧视根本不在乎,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每天坚持用脚练琴7个小时以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终于弹出了《梦中的婚礼》。并且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终于取得了达人秀冠军。
这本书让我感到,让我知道了只有活着,才是最幸运的事情,珍惜现在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1
当看完舍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不过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2
薄薄的一本书,从地主到贫民,从抗战到大炼钢铁,从一家四口到孤寡一人。写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沧桑。
福贵从一个富家公子,吃喝嫖赌,破败了家,气死了父亲,过起了贫苦生活。自己也终于从要靠赌博“光宗耀祖”的富家公子哥,在败了家业以后品尝的劳苦、委屈、欺凌。他被抓去当过兵,经历过生死,回来以后和妻儿相聚,开始踏实生活。然而世事难料,儿女都因孩子年轻就丧命,妻子身染重病最终也离开了自己,就连自己的外孙,也在吃东西被噎死,最后剩下这孤苦一人。
他活着,感受这生命,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与岁月为伴,与故事为伍,与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
人要吃的苦也许真的是有数的,年轻的时候你耗费了时光,年老的时候依旧忙碌奔波。人的一生有太多的可能性,有太多的故事。活着是根本,活着才有未来,活着也必会经历风雨。
比起那个时候人们,我们也许是幸福的,吃喝不愁,没有战争。比起那个时候,我们也许是不幸的,竞争激烈,隐性残暴。这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要经历风雨,要感知冷热,有感触的生活,一路向前。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3
翻开书之后,才知道电视剧《福贵》是根据这本书来的,才恍然大悟。本来想着,看了电视剧,就不用再来了,可是当读了一会儿,我便放不下了,用一天的时间连着读完了。
首先,确实有很多和电视剧不一样的地方,电视剧多了一些情节和改动,不过大致还是一致的。然后,读书和看电视剧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看电视剧就让自己定格在人物当中,电视剧怎么演就怎么看,而看书的过程,让自己多了想象,多了理解。最后,通过整体的故事,不紧了解了福贵的个人生活,而且了解了中国当时的情况,受益匪浅。
从福贵这一生的经历中,有喜有悲,到最后,看到了他对人生的太多,经历之后有伤心,最后却坦然放下了一切。在如此大悲大喜面前都能如此,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有什么可以接受,就有什么可以放下。喜怒哀乐在事情出现之后表现出来很正常,但事后不放下,就是对自己的欺骗。
最后,想感叹一声,活着就好。勇敢的面对自己,不要欺骗自己。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4
一口气读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泪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此刻我想说的是,命运怎会如此残酷?有种向苍天怒吼不甘的冲动,太多的不甘……
死亡不可怕,也并不以你的可怕而不来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时候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都一一离你而去,而你却一点办法也没有,独留自己一个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朴实无华的第一人称平淡的道尽了他们的一生。故事从解放前一直到19世纪末。这不正是我们祖辈,父辈,都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岁月吗?也包括我们80后的那点有限的童年记忆。那样的年代,字里行间已经令人十分动容,而实际更是不敢想象……小时候常听起祖辈,父辈提起过他们的岁月……而我也仿佛跟随故事跟随儿时的记忆碎片在里面找寻他们的影子。如今,让人不经感叹,我已长大,你也白发,时间都去哪了?让人不胜唏嘘……
活着,活在当下社会是我们莫大的福气。和祖辈父辈以及书中的各种动乱,战乱,饥荒,疾病等等来比现今的我们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这让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没有比活在当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传承下去!!!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5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6
读这本书的时候,人生处于很晦暗很压抑很无望的阶段,那一天下着雪,心境加环境加这本书,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心碎绝望的哭不出来。
对,就是哭不出来,我看不到“活着”想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我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亲人家人死去,很悲惨的死去,我甚至不敢细细去琢磨去品读,我想快点看,想把苦难快点过去。
可是这个过去了还有下一个,我几度合上书,不想看了。书的最后,老人和牛,在田边,我不记得还有没有老人的孙子了,因为已经很无力很虚弱了。一本书?用了很大的力气才看完。几年过去,这本书没有再被翻开,可是看这本书的情景却不忘。有时回味一下,它还是给了我力量。
活着就是很重要的,曾经真的思考很多,思考生命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就像走进了死胡同,这是一个死循环,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哦,活着,就是活着而已,这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延续的行为。
《活着》读后感300字 篇17
《活着》给人的感受是,哇,这个人好幸福,谁知下一页剧情陡然转变。读这本书是一种把喜剧读成悲剧,把悲剧读成喜剧的感受,它不遗余力的展示命运如何摧毁生活,到最后好像活着是一件无比心酸的事情却又显珍贵。
富贵这样一个小人物,实际上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他的悲剧实际上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激地无法喘息,那个时代有很多像他们那样的悲剧人物,他们虽愚昧无知,但却勇敢勤劳。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
虽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有时作出选择就意味着胜利。纵然要担当众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依然要坚韧顽强。就像是福贵,尽管风雨飘摇,但他从未倒下,带着已被时间冲刷成黑白色的回忆,牵着那条新买的老黄牛,仍能从容的漫步与夕阳下,淡然地讲述过往。我想,这应当便是坚持的结局,生命的力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