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安妮日记》取材于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她在日记中吐露了安妮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安妮在密室里的生活,尽管密室的生活是如此的枯燥无味,但在她的笔下却显得生动有趣。在日记中,安妮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13岁的她,却表现得如此成熟,与她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中。我们拥有自由,我们可以上学,我们可以与自己的同伴一起玩,我们可以无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
但是,在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懂得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总是常常抱怨自己,抱怨他人。总是嫌这嫌那的,有许多的不满,有许多的要求。但在安妮的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相比之下,我就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总是对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的。一点都不懂的尊重他们,总认为他们对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当我看了《安妮日记》后,我觉得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珍惜现在,珍惜和平,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2
前些天,我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安妮日记》,回家后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其中,我被安妮愤怒地呐喊和痛苦的挣扎深深地震撼了。
14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和亲友们躲进了安妮父亲的.旧办公室后屋。她在后屋的窗户边亲眼目睹了盖世太保;国家秘密警察逮捕了上千个犹太人,并将他们送往纳粹集中营。而其他犹太人则四处流亡,行为也受到控制,
他们不准出现在公共场合,不许使用交通工具,还必须佩带小黄星。在后屋里,安妮的日子也不好过:首先,她只能吃过期腐烂的食物。因为她在不断长大,所以衣服都逐渐小了, 令她苦不堪言。更糟糕的是,长久不进行户外锻炼的她手脚开始僵硬和麻木 。她曾在夜晚偷偷仰望星空,希望能早日获得自由。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可命运并没有向她伸出橄榄枝。
1944年,因有人告密安妮全家及亲友被捕,1945年3月初,安妮带着遗憾因病死在集中营。只有安妮父亲一人活了下来。他回到荷兰,找到了安妮的日记,并将它出版,从而使日记留了下来。使我们能从她的日记当中了解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多么大的创伤。
比起安妮那是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和谐的社会,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和满足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学习安妮刻苦,坚强的精神,好好学习,乐观向上,强身健体,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3
安妮·弗朗克,一个激情、敏感、纯洁、率真的犹太女孩,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与家人等八人一道躲进狭小、封闭的“密室”,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多。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她把“密室”里发生的故事,无聊和恐惧的感受,以及自己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等重大问题的思考,通过日记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本《日记》自发表以来,在全球发行,成为战后有世界性影响的百部书之一,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动画片。
读完《安妮日记》,我深刻感受到自由与和平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安妮在日记里写道,她们在“密室”里,每天都得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音,生怕被在楼下和库房里工作的人听见。窗户钉上板子,拉上窗帘,遮住一切光线,只在夜里才偶然能打开窗户,吸一口新鲜空气。她们像老鼠一样生活了两年多,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和折磨啊!可是就这样,最后还是被人告密,进了集中营,藏匿的八个人中,只有父亲奥托一人生还,可怜的安妮,死的时候还不到十六岁,真是让人痛惜。
我从安妮的日记中看到,安妮在“密室”期间,读了很多很多的书,还坚持自学速记、英语、法语、数学、历史等课程,她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坚守信念,这种顽强的性格让我非常钦佩。
安妮日记里的人物描写的非常生动,喋喋不休的范·丹太太、腼典的范·丹儿子、和范·丹太太对着干的安妮母亲、老实的范·丹先生、非常爱安妮的父亲奥托、学习成绩好的姐姐玛戈……一切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流畅的文字给了我一种阅读的渴望,生动的人物描写让我彷佛进入了书的世界,我是一口气读完《安妮日记》这本书的。安妮开始写这本日记的时候,刚满十三岁,与我的年龄相差不多,与她相比,真是惭愧啊!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4
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基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同样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两年。两年这可是什么概念?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十分地感动。为了躲避德国法西斯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这么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这其中经历了多么艰难的蜕变过程啊!
其中我也体会到了15岁的少女对于情感的渴望!他日思夜想的想念着她的梦中情人——彼得!恨不得立马得到他,她并不避讳,而是大方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很佩服她!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地感动!这本书也非常引人深思!建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以及一个少女对情感的渴望!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5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
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著,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6
一本好书不在于词组有多么华丽优美,而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让你看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我们一直在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生命带来的快乐,尽情挥霍这这宝贵的分分秒秒。如果有一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也许我们就会虔诚地、带着感恩的心来感受这个世界。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位受纳粹迫害的犹太少女的战争生活记录。在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记录了对家庭成员的感受、与密室伙伴的相处、对爱情与战争的看法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一个成长期少女求知的过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这本战时日记闪耀着熠熠光辉,一个早已历经世事的成年人都要为之感动。
安妮日记记录了许许多多琐碎的事情,但是从她的日记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长,她的感悟,她的反思。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世界的样子,看到了法西斯的压迫,看到了热心帮助他们的荷兰人,也看到了即使生活在在危险之中也仍然乐观向上的家庭。磕磕绊绊,争争吵吵,他们仍然快乐地生活着。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还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来同住的牙医迪塞尔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难免要跟这些大人发生矛盾,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两个家庭之间因为食物、生活习惯的争吵,大人之间谈论政治与生活的言论,在这些平常的相处中安妮只有在日记里才能谈论对他们的看法,这个小大人对大人的态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见。对于威胁他们生命的战争,每次密室险些被陌生人发现,每次外面枪林弹雨的声音持续不断,安妮与其他密室成员都陷入了惊恐,而安妮也深刻地体会了死亡的威胁。当安妮看到窗外的犹太小孩,心中愧疚难当,这种“发现”仿佛是一种“举报”。在恐惧之外,安妮也在认真思考战争问题。
也许这就是生活最纯粹的意义,抛开一切地物质,名誉,权利,最后只剩自己内心的初衷。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7
因为读之前就知道作者安妮的命运结局,所以跟着日记上的日期一天一天往前走,就有死亡一步一步逼近的压迫感。在安妮的日记里看到了密室中生活的八个犹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凡。丹太太的爱慕虚荣、自私、爱出风头、爱挑拨是非,但是也会妥协;凡。丹夫妇爱吵架,皮特性格安静、不善表达、孤独、不独立,爱上了安妮;玛格特善良、优秀、上进,爱每一个家人;弗兰克太太总是不理解安妮,和女儿交谈的语言不恰当导致母女关系不亲密;弗兰克先生善良、谦虚、寡言,照顾每一个人;杜塞尔是个牙医,自私,自大、总是违反密室规则。安妮在别人的眼中是个话痨,没有规矩,但是在内心她有自己对于命运、人类、战争、和平、政治、民族和宗教的思考。
还有一些帮助他们的善良的人们,虽然这些人都饱受生活困难和身体疾病的困扰,但他们总是竭尽全力满足密室中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为密室中的人带来外面世界的空气。
在《安妮日记》这本书中所有这些与她密室生活接触的人们都使用的是真名。真实的姓名让这些生命更鲜活更亲近,所以当他们被惨绝人寰的夺去生命时,心里会有阵阵痛袭来。这就是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一个具体人身上都是一座山一样沉重的感觉。当他们距离与我们越近,我们就越能感受到历史悲剧带来的撕裂般的痛苦和恐惧。
但安妮日记中还是让我看到了安妮在灾难恐慌和恐怖的生活中仍然奋力追求生命的火光和激情,她探索如何改善和周围人的关系,如何站在旁观者角度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同时她思索人类为什么要把大量的财富花在战争和破坏中,而不是花在艺术、科学、教育和改善穷人的生活中?她思索如何在危险中将这种苦难的生活当作有趣人生的开始,如何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快乐、坚强和幸福?她思索犹太民族为何如此多难?如何拯救犹太民族?同时又为自己的民族和宗教自豪。这些都是日记黑暗压顶氛围中的那一缕阳光,密闭空间中那一丝新鲜空气。
安妮的日记中很清晰看到犹太人在如此黑暗和恐怖的环境中一直坚持学习,坚持读书的韧性。外面帮助他们的人除了带给他们食物外,一直源源不断的'给他们运送书籍,就单从这一点就让我们感受到犹太民族的优秀。安妮整理了密室八个成员的兴趣,几乎都与学习和阅读有关。
安妮的日记还通过记录收听广播记载了二战1942—1944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墨索里尼政府倒台,意大利投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联军的诺曼底登陆等,他们感受到胜利曙光的临近,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看到最后解放的光明,他们在黎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逝去了,安妮的日记也戛然而止,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任何感知,但似乎这一天的到来在无数日记的伏笔中早已预言。
“我的建议则是:走出去,走进乡间田园,享受阳光、自然美景;走出去,试着重新寻找幸福;想想你内心的美、周遭蕴藏的美,高兴起来吧。”
“美丽一直存在,即使在苦难之中也有美的踪影。如果你寻找它,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快乐,从而找回内心的和谐。一个快乐的人,会将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一个勇敢的人,永远不会在苦难中死去”
读完安妮日记,再回想方方日记,纽约蓝蓝日记,这些日记的价值是什么呢?日记描述的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人物,他们既不崇高也不伟大,但是他们有血有肉鲜活的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像我们的邻里朋友,他们的音容笑貌是真实、伸手可以触及的感觉。只有当这些人写进历史,我们的历史才是有温度有感情的,才不是冰冷冷的数字和文字,只有这些真实能触动我们悲恸心情的生命才会让我们彻底反思历史,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再让人间悲剧重演。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8
《安妮日记》是(德)安妮。弗兰克在黑暗中写的成长日记。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又是多愁善感的小女生。安妮用日记把在秘密小屋发生的事情一个一个的记录了下来。写了她对世界的战争的看法。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世界给我们一切!我们要学习安妮的.坚强勇敢,微笑的面对生活。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5
安妮短暂的一生,从那天下着淅沥沥雨的早晨,安妮走出家门,走向那个让自己唯一有活下去希望的密室,她的故事开始了,但同时也注定了她命运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但是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却让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是个只存在了十六年的年轻生命,却正如她日记里写的那样“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用她的心记录了仿佛发生在一个美丽天使身上的故事。记住了一个天使一样的少女,踏着凡间的尘埃,抚摸着战争的伤口,在痛苦和绝望的世界里种下星星点点的种子,漫浸希望的火种,灌注勃发的力量,储蓄着对于光明、和平的一切美好设想,对于未来世界的无限展望和期许。静静地躺在那本泛黄的日记里,淌在后人对于这段岁月无尽的沉思里。
读完了全本书,我有很多的感叹,为这个美丽感性的女孩。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内心的和平,珍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