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军神》教学设计优秀(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课文。
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课文的起因:1916年,刘伯承率领的东护国军攻占四川丰都城时,他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打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他后来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来到外国人的诊所医治。师问: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他“神”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决。
(二)、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任务。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画出文后的生字查一查有几个自然段。
2、再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默读课文后,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4、读本课的重点词。
(四).深入读文,感悟课文内容。
1、画出文中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感受,为什么使你印象深刻。你能读出你的这种感受吗?教师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孩子们读好课文。
(1)文章1—12自然段,刘伯承将军的语气始终是平静、和缓的',而沃克医生的语气则由冷淡转而坚定。
朗读时先由教师范读,然后由学生结组训练,再指名读。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4、18自然段注意读出语气。文章第23自然段,沃克医生用敬佩、赞扬的语气给予了刘伯承将军高度的评价。可教师范读与指名读、齐读相结合。
2、分组讨论: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及情绪变化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刘伯承将军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是什么?他知道不使用麻醉剂的痛苦吗?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3)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将军的表现如何?想象一下他和沃克医生的心理活动。
(4)为什么要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
3、教师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随机板书。
(五)、点拨方法,总结升华。
1、文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物,即刘伯承将军和沃克医生,然而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想赞扬刘伯承将军的精神,课文通过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将军在做手术前后的神态、语言、情绪变化的描写,衬托出刘伯承将军为了革命忍受巨痛的崇高精神。
2、小结:学了本文,刘伯承将军成了我们心目中一个神话般的传奇式人物。其实,他并非神,而是一个不平常的人。他有着军人特有的镇定和勇敢,有着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他是军人的骄傲,是真正的男子汉!千言万语也无从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齐声说一声:“刘伯承将军,你堪称军神!”
附板书设计: 3军神
求治,镇定自若
手术前,不麻醉
刘伯承 手术中,忍剧痛 意志坚强,堪称军神
手术后,笑谈刀数
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自己身上还有许多的不足。首先,我不够自信,总是忍不住想看教案,这也和自己没有对课文的解读透彻,课前没有备好详案有关;对于语文教学还只会去向别人模仿,并不能结合自己的思想,总是抓不到一个切入点展开教学,总之,要按谢谢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机会,让我从中悟到了许多。我要学习的还很多,我会在不断地学习中、反省中,取得进步。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2、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⑴看过电视剧《八仙过海》吗?神仙与凡人与有什么区别?
⑵揭题。理解“神”字的意思。带着这样的理解,响亮地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为上课进行“预热”。抓住题眼“神”字,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对神仙的认识,从而以神仙为话题,将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沃克医生两次评论刘伯承的句子。
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沃克医生两次评论刘伯承的句子。在对这两个句子的反复朗读中,发现沃克医生评论语言的不同,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产生本课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沃克医生开始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人,后
1、伤势有多重?补充资料。
2、从容镇定是什么意思?读读表现刘伯承从容镇定的句子。(可以分角色读)
环节二:感悟“军神”特质
1、拒绝使用麻醉剂
⑴刘伯承是怎样拒绝的?指名读句子。
句子: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⑵在这段话中,他最想强调什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的大脑?——你从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革命事业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句子。
⑶他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你从“平静”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他深思熟虑,已经作好了忍受巨痛的准备)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句子。
2、忍受手术的巨痛
⑴手术到底有多痛?指名读句子。
句子: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⑵作者是怎么写出巨痛的?(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与神态描写)
⑶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难道手术室里没有一点儿声音吗?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⑷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3、一直在数刀数
⑴出示句群: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⑵两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⑶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将课文第14、20、21三个自然段整合在一起出示,因为这三个自然段,都强调了“刀”这个字,分别是“一刀刀”、“多少刀”、“七十二刀”。“一刀刀”强调了手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多少刀”突出了沃克医生的怀疑和震惊,“七十二刀”说明了刀数之多。另外,还可以抓住两个人的不同语气。从标点符号处入手,沃克医生的话末尾分别是感叹号和问号,而刘伯承的话末尾却是句号。引导学生揣摩两人说话的语气为什么不一样,感受刘伯承的崇高精神。
四、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⑴出示中心句: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⑵品读句子,理解这句话中的递进关系。读出惊奇、赞叹与敬佩之情。
⑶补充资料,介绍刘伯承的伟大功绩。
⑷刘伯承为什么能这么坚强?(为了他的信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⑸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设计意图】首先要通过朗读来感悟三个短语在意思上和感情上的递进关系。其次,通过出示补充材料——刘伯承的历史功绩,进一步感受刘伯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军神,最后,让学生思考: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为什么能这么坚强?通过寻找刘伯承刚毅勇敢的动力源,使人物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由此进一步拓展: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以此寻找英雄人物的共性,进行了良好的人文熏陶。
五、布置作业,写法迁移
仿写句子。提示:可以写写着急、喜欢、紧张的情景。
【设计意图】课文的16自然段是很有特色的,作者成功地表现了刘伯承的“痛”,却没有用到一个“痛”字,关键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动作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本次作业,要求学生根据16自然段来仿写句子,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不忘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要求。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3
教材分析:
《军神》是六年制第九册新选入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坚持做完手术,被沃克医生誉为“军神”。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过多的叙述与渲染,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理念:
1、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在课堂上,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教与学达到和谐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和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2、继续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互结合的表现手法。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军神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你们知道谁是军神吗?
生:刘伯承是军神。〔板书:刘伯承〕
2、简介刘伯承一生。
多媒体演示,师介绍: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3、过渡:那么,《军神》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析: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巧解课题,介绍刘伯承的一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这篇课文的课题是军神,那么在这篇课文当中,哪一句话说到了这个词?
3、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并齐读句子。
〈1〉。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沃克医生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在说这些话?
生:激动的。
生:大吃一惊的。
生:赞美的,敬佩的感情
师:带着你们体会到的感情我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
〈2〉齐读句子。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生:沃克为什么惊呆了?
生: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生:为什么说他是军神?
生: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4、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把自己的理解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评析:锁住重点,解读“军神”。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铺设全文,旨在使学生抓住文章的总纲,统领全篇,并通过置疑,明确教学任务,这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定向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精神。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刘伯承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那么,我们的交流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进行。
〔1〕就诊时,你画的是哪个句子?
生: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么从容,镇静。”
师:刘伯承眼部受伤,是在讨伐袁世凯的丰都之战中中的这一枪,当时,子弹射穿了他的颅骨,从他的右太阳穴穿入,从右眼飞出,很多人都以为他死了,他的好朋友甚至为他建了一座空坟,还立了碑,可是,他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还有哪个句子说明了刘伯承的伤势很严重?
生:“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师:知道抓住人物的神态来理解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评析:交流中,老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提示阅读的价值取向,渗透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语言,神态,情绪的变化描写中。〕
〔2〕刚才我们讨论了就诊时,手术前呢?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生: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说说你的理解,好吗?
生:不实施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战。
师:联系你查阅到的课外资料,谁来说说刘伯承还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纷纷说自己查阅到的有关资料。〕
齐读刘伯承说的话。
师: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刘伯承的语言,那么在手术前这一部分哪个句子抓住了人物的神态来说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沃克医生的神态是怎样的呢?你从沃克医生的话里体会到了什么?
分角色朗读手术前的对话。
〔评析: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刘伯承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目标,有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阅读经验进行的自我解疑的尝试过程,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但仅凭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往往是朦胧的,肤浅的,因此,集体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自己获取的文字,情感的信息更为强烈,更为清晰。这也是老师引导学生与文体再次对话的过程。〕
〔3〕手术中你认为哪句话最能回答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刘伯承是怎样表现的呢?
多媒体演示手术过程,看完后讨论:
师: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刘伯承把床单抓破了。
生:看见他的额头有许多汉珠。
师: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听见剪刀煎肉的声音。
生:我听见了刘伯承把床单抓破的声音。
师:刚才你在看画面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紧张、害怕、担心。
师:那么手术台上的沃克医生是怎样的心情呢?课文中哪些地方也看出沃克医生也很紧张,害怕呢?
生:“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师:刘伯承在没有实施麻醉的情况下,他整整承受了多少刀?
生:七十二刀。
师:因此,沃克惊呆了,他大声嚷到道:
生用赞美的语气接读沃克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16、17自然段。
〔评析:运用多面体播放手术的过程,创设了情境。画面中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刺激了学生各种感光的体验,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深深地震憾了他们的心灵,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让学生在看、听、说中谈感悟,说体会,再带着这种体会回到语言文字当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刘伯承军神的光辉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4、当他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川东名将刘伯承时,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肃然起敬〕他开始的态度是这样的吗?〔不是,是冷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改变了沃克医生的态度。〕
5、学生找句子读读感悟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
四、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
课外读读刘伯承的有关资料和故事。
评析:
这节课有学生的自主感悟,也有老师的适时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和谐统一。在学生初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定向引导,紧扣人物的语言与神态的词句,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自主感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从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互应衬的表现手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情感在讨论和朗读中得到升华,学生不仅充分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同时也领会了文章的表达特色,获得知识,发展了能力。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4
《军神》这篇课文取自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文章叙事清晰,虽不复杂,但生动感人:前来求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意志非常坚定;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
在确定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犹豫不定——因为办公室的前辈们都认为《军神》这一课比较适合男教师上,我们女教师未必能上得出那份阳刚之气。但正如彭老师所说,我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尽管大多情况下,我表现得比较胆怯、懦弱。于是,我咬咬牙——就上这一课啦!
每每听讲座时,都听专家说上课前要反复研读教材,那我就从研读教材开始吧!我连续读了四遍课文,脑子里由原来的一片空白,没有感觉,到后来的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开始意识到:我对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了解甚少,我必须得强化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才能真正了解那个充满血腥味的时代,才能真正了解故事的主人公——刘伯承。只有这样,我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去领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吧!我没有一缸水,也没有一桶水,顶多只有半桶水罢了。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书后的背景资料,上网查看了刘伯承的资料,班里还有位学生给我带来了《十大元帅》。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我被刘伯承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了。通过阅读资料,我了解到夺去刘伯承右眼的那次战役叫丰都战役,我了解到他为了掩护身边的一位战士而被流弹击中,昏死后醒过来,不顾一切地对那些前来救援他的将士们高喊:“别管我,快去追敌人”,在他的激励下,那次战役以护国军大获全胜而结束。而从此刘伯承也成了北洋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对他是又恨又怕。刘伯承因受重伤不能同部队一起行动,便留在当地进行秘密治疗。等到他来到重庆临江门外的宽仁医院,也就是沃克医生的诊所来治疗时,右眼红肿得十分严重,眼眶里的肌肉早已腐烂化脓。就是在如此重伤的.情况下,刘伯承居然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在手术中一声不吭还能准确地数出手术的刀数,这哪里是人啊!这分明就是一个传说中的神呀!
他的爱国之情、他的坚忍不拔、他的顽强毅力绝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正如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铺垫,我的心里稍稍有了点底。下一步,我又开始研究一些获奖选手或是专家的实录,发现人家的课虽好,但不太适合我上,我没有大家(这里指专家)的那种气度。怎么办?我每天都在冥思苦想:到底该怎么上?我急于想把教案定下来但总是不能如愿。我甚至后悔当初干嘛要选这一课,我都想放弃了。后来,还是在一次听课后聆听了马校长的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我何不也抓住一个中心话题来展开呢?我又一次重读了教材:发现课后的最后一题不就是全文的突破点吗?于是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后来我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把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学习整体,努力实现与每一整体的对话与交流,使小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得到收益与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并配合一段刘伯承手术中的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他们谈感受,通过我的范读,把学生的情感引入一个高潮,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使学生和文本产生了共鸣。
在课中我还安排了一个讨论:沃克医生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动了多少刀?学生意见相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最后总结:沃克医生知道刀数很正常,但作为躺在手术床上的刘伯承忍着剧痛居然一刀不漏地数出刀数,实在太不可思议!此时,学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呼之欲出,由此引出沃克医生的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时,教者已无需再多言。
第三个环节拓展训练:面对刘伯承爷爷,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拿起笔写写。进一步树立学生思想,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是我自身存在的缺陷: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待日后更进一步地努力!
[精华]《军神》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神”字,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会想倒什么?(预设:“神”能够法力无边、腾云驾雾……)
2、板书“军”字,看到“军神”你又会想到什么?(预设:打仗百战百胜、作战勇敢、枪法很准……)
3、同学通过预习知道“军神”指的谁吗?(刘伯承)
4、多媒体出示刘伯承图片,介绍刘伯承生平资料。
5、刘伯承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被称作“军神”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军神》。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回报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这一课讲的是刘伯承年轻时治疗受伤的眼睛,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称赞他是“军神”的故事。)
三、细读感悟
1、过渡: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为“军神”。请同学们快速流览课文,划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段落。
2、学生汇报所划段落。(课文第23自然段,生读,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段话。)
3、是刘伯承的哪些表现使得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称赞他是“军神”呢?下面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交流以下三个要点:手术前拒绝麻醉、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数出刀数。
要点一:刘伯承手术前拒绝使用麻醉剂。(预设: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医生给他做手术,他拒绝使用麻醉。)
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写了这一点,你能读读有关的段落吗?(第13、14自然段)
师板书:前、拒绝麻醉。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做这个手术很痛。)
师:沃克这两句话体会了什么感情?(预设:①他对刘伯承很关心。②包含了吃惊。③感觉到说这两句话时很紧张。)
师:为什么?(预设:②他被震惊了。③因为从来没人拒绝使用麻醉剂。)
师:好,带着这些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学生朗读)
师:而刘伯承的回答只包含了四个字—试试看吧。
师:包含了什么?(预设:①刘伯承很自信。②我体会到刘伯承很勇敢,因为手术不施行麻醉是会很痛苦的。)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呢?他知道吗?(预设:知道,因为沃克告诉他,他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还要一刀一刀地割掉新生的息肉。)
过渡:“试试看吧!”平静的回答,不平凡的选择,为了一个清醒的大脑,刘伯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忍受,选择了疼痛,正是手术前刘伯承这无畏的选择,才会赢得沃克后来的赞叹。(引导读多媒体出示课文23段)
要点二:刘伯承手术台上的表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预设:刘伯承做手术时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师:能读一读有关的段落吗?(生读17、18段)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①刘伯承太伟大了。②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③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
师:(课件出示配乐课文插图,教师深情地叙述)多么坚强的军人,让我们悄悄地走进手术室,走进这震撼人心的场景里,去经历、去感受。无影灯下,手术台旁,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几十年前动人的一幕,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情中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看见刘伯承把崭新的单抓破了,他的手流汗了。)
师:你听见了什么?(预设:剪刀的声音、刘伯承抓破床单的声音。)
师:你的心情怎样?(预设:非常紧张、非常担心。)
师:沃克医生心情怎样?(预设:非常紧张。)
师: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沃克医生此时非常紧张?(预设:“手术台旁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这句话说明他很紧张。
师:沃克在为他担心,担心这位年轻人忍受不住这样的痛苦。所以一向从容镇定的他,此时双手也有些颤抖了。我想不仅是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沃克医生和护士敬佩他,我们所有的人看到了这些,读到了这些都会敬佩他,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齐读这一段吧!(出示齐读18段)
要点三:刘伯承在手术后说出刀数。
师: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段落读出了刘伯承的意志?(预设:手术后,刘伯承说出刀数。)(师根据回答板书:后、说出刀数)
师:哪些词语给你这种感受。(抓住“勉强一笑”一词再次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师:是啊,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但没有晕过去,还说出了刀数,所以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
四、回归整体,感受军神内涵
1、沃克从开始就这样对刘伯承吗?(不是。)
2、请同学们根据屏幕提示,快速读书,划出沃克神情变化的词语,让我们通过沃克医生的神情变化再来体会。
3、引起沃克这一系列神情变化的'原因时什么?(刘伯承过人的坚强意志。)
4、同学们,交流到这儿,能结合你的感悟谈谈为什么刘伯承人堪称“军神”吗?
5、学生汇报:刘伯承手术前拒绝麻醉、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说出刀数,他有常人所没有的坚强的意志,所以才称他为“军神”。
6、总结军神含义:军神就是有着坚强意志的军人,他超出了一般的军人,他是军人之灵魂。刘伯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神”的含义。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心走进了课文。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不仅征服了性情孤傲沃克医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军神》只是刘伯承戎马生涯的一个片断,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磨练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凭借着自己清醒的大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征服了全世界。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突破全文。
1、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军神》。请同学们读课题质疑:此刻你心中的疑问是什么?
2、进行刘伯承简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回忆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同时有困难的字写在字词交流板上。
2、交流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谁来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请大家扫读课文,找出带有“军神”的句子。
课件出示: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齐读)
读了这个句子,此刻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为什么惊呆了?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军神?)学贵有疑,真是太好了。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用心体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呢?(板书:男子汉?钢板?军神?)请把课文中最能体现这些词语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默读)
二、细读内化。
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课文哪个地方体现了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呢?
重点抓住下面四个地方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顺序教学)
1、课件出示第17段。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从你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刘伯承是个怎样的人?(意志坚强)从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他的坚强?(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啊?(说明刘伯承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么巨大的痛苦他竟一声不吭,多么坚强的刘伯承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他的坚强体现出来吗?(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多么令人钦佩的刘伯承啊!
你的心情怎样?(非常紧张、非常担心)
沃克医生心情怎样?(非常紧张)
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沃克医生此时非常紧张?(“手术台上,……”这句话说明他很紧张。)
他为什么这么紧张?(他害怕刘伯承挺不住,担心手术有一定危险)
沃克医生没做过手术吗?(做过,但从来没做过这么严重而没使用麻醉剂的手术。)
刘伯承在做什么?(在忍受痛苦,在数刀数)
同学们,你有过受伤的经历吗?(脚被石头绊倒了,弄疼了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摘除眼球比我们摔破口子要疼几百倍几千倍。在这种剧痛下,一般情况下人会怎样啊?(晕过去,大叫)而刘伯承没有晕,没有叫,大脑还是那么的`清醒,每一刀是钻心裂肺的痛,每一刀下去,他都可能对自己说什么啊?(我不能晕,我要清醒!)整整三个多小时的手术,这是常人能忍受的吗?
难怪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学生读中把板书男子汉钢板军神后问号改感叹号。)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还让你体会到刘伯承那钢铁般的意志?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从沃克医生的语言,你知道什么?(刘伯承伤势很重,但从容镇定。)你体会到什么?(他的意志很坚强。)刘伯承的伤势到底有多重呢?课前老师查到相关的资料,请大家看看。
课件出示: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地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地篡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这么重的伤势来就诊还那么的从容镇定,普通人能做得到吗?难怪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再一次激情朗读本句、烘托情感)
3、再看看课文,手术前还有哪个句子体现了这点?(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什么?病人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13段。
为什么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只有清醒的头脑,才能指挥打仗)从你课前查找的资料中,你知道刘伯承打过哪些战役吗?(刘伯承被称为常胜将军。参与领导指挥了有名的南昌起义、第四、五次反“围剿”及百团战役、淮海战役、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
4、对于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怎么反应?(沃克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从这一句中,你体会到沃克医生此时什么心情?(震惊,难以置信)
大家愿意不愿意分角色朗读一下这段话?
指名分角色朗读。
5、师:面对如此令人难以忍受的伤痛,刘伯承竟然决定不用麻醉剂,还如此镇定、沉着,难怪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再一次深情朗读,体会情感。)
三、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有诗称赞刘伯承,请你读读。
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
3、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
《军神》教学设计优秀 篇7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声效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么,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 “军神”。
2.板书“沃克”和“刘伯承”,相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沃”和“承”。
3.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生字词)
年龄 土匪 绷带 拒绝 施行 麻醉剂
哼叫 由衷 勉强 堪称 晕过去 一声不吭
(2)引导学生更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二、速读课文 以学定教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 顺学而导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顺学而导。
教师相机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11 小节,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说得更清楚一些。)
(2)借助资料,了解刘伯承的伤势,体会刘伯承的从容镇定。(课件出示刘伯承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3)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刘伯承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4)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1)指名读12-15节,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2)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3.紧扣细节,体会意志如钢。
教师相机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让我们再次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1)自读17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齐读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相机解决学生在此提出的相关疑问。(课件出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教师相机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赞叹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4)针对前面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四、扩展延伸 深化情感
1.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
3.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4.扩展延伸,熏陶感染。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彼岸。”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跨越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彼岸。
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几个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实践。
1.搜集有关刘伯承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搜集关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进行摘抄。
3.同学之间自由组合,排演课本剧《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