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1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以前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能够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齐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悲哀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齐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向追随着她,不离不弃。但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明白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取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取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完美,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职责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能够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明白,但我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2
昨日读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传,很是感动和深思。
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是这样子总结的,这样的女子当养在深闺中,当花草为邻,当诗书作伴。然而一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她热爱烟火人间,渴慕与世俗为伍,愿为事业献身。她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惧怕孤独。
她在临死的时候要求见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对徐志摩的愧疚、牵挂与爱。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还是太过懦弱?又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爱徐志摩还不够多?陆小曼未来徐志摩,决然离开丈夫,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是万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地说过一句话:“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真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而徐志摩相比却对爱有了勇敢的承担,他说过,“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说也可伶,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与人不同,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后,一个极力想要擦去过往痕迹,另一个则想珍藏曾经的美好。谁都么有错,只是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觉得,这只能说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梁思成母亲俨然当时已经对林有了很大的意见,不同于徐对待生命的洒脱,林是一个官宦家族出身,为了日后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要不也不会在临死时见徐的孩子。
看完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林的一生确实耐人询问,真因为对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强烈的理解和所谓的同样的轨迹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了解她,她对待感情的冷静和对待事业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却也是浪漫的。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是让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当榜样,我将还视她为我的榜样,我是多麽的渴望去读她些的每一首诗。她创造的每一个作品。
也许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读完你的一生,也许因为白作者的影响,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泪,这对你来说不公平。你如白莲一样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叶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你对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洒脱和安静,我不该带着丝毫雨丝搬的心情。抱歉没有好文采来描述我对您的喜爱,我多麽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写出自己的人间四月天,我多么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乐观之心态,描述每一次人间的变故和情感。但是我却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后的56年来临的时候,告诉您,我懂你。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3
读这本书之前林徽因的认知是位被三个男人爱着的女诗人,读后非也。
出身名门,妾之女,自小领会大家庭的人情世故,处理大人间的纷争,照顾弟妹。16岁随父留学欧美,父亲教育观超前,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正是这次放眼看世界,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这份志趣在她美貌如花外镀了层厚厚的金,这份志趣是她一生的灵魂,长期奋斗的梦想。
她的圈子里有文学家 政治学家 物理学家 文学家 诗人 清华北大教授等,这样的圈子决定了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即使战乱 ,即使肺病缠身,即使带着两个孩子 老母亲 ,她依然没向生活低头,经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即使夫妻二人一贫如洗重病缠身,但他们依然拒绝了美国“高薪厚禄” 因为一颗爱国的心。今才知她是中国国徽 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虽才华样貌出众但是平凡生养,有一份事业加持,无须惊涛骇浪,只求现世安稳。两个子女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的事业。
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经历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 友情 爱情,获得了圆满的婚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谁不爱?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天的时间,一直想写些什么。林徽因真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她的人生活的非常精彩,书中有一些内容对我触动很深:
一,非常欣赏她对热爱专业的执着,从小受过中西方的连续,接触很多人,每次看她的言论都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这是众多知识的积累,再融会贯通的结果;
二,书中聚集了很多在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名人,这要搁在现在,都是大明星价格的。特别向往他们一起下午茶的时间,畅聊各种事实,或就某个观点,甚至谋篇文章加以讨论,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有意义聊天。(想想我们朋友间的聚会,好多是以吐槽为主题的,是有点儿浪费时间和精力哈);
三,书中对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有一定笔墨的描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封梁启超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信,我想这才是一个父亲对子女尽心尽力的教导与指引。
四,林徽因在十六七岁的时候遇到徐志摩,我想她对他是一种崇拜,一种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朋友。当然徐志摩是浪漫的,林徽因可以在她那个年纪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没有答应当时徐志摩的追求,这种智慧让人钦佩;
五,最后来说一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我想说的是能有这样的伴侣过完一生,这是最大的幸福,没有丝毫的遗憾。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5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林徽因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净铅华,清绝明净。小院里润湿的青苔上,一柄泛黄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谁还记得,曾有个女子,在这个季节,悠悠走过人间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个让徐志摩爱了一辈子,让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让金岳霖记挂了一辈子,以及让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辈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声啼哭,让所有人绽开了笑脸,林徽因诞生。祖父欣喜的看着她,郑重的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从此以后这个诗意的名字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林徽因六岁来到北京,进入京师学堂读书,十二岁全家迁往天津,林徽因独身一人留在北京读书。十三岁,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十五岁,林徽因随父亲来到英国,在康桥见到了徐志摩,十六岁,她毅然回国,与梁思成成为当时的佳人才子。十八岁,她与梁思成在温哥华完婚,从此开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随梁思成,在加拿大读完课程,两人又双双回到北大任职,同时,她发现了自家对建筑狂热的喜爱。后来,她为云南大学设计宿舍,再后来,还参与设计了国徽。
她一生经历了战火时代的洗礼,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写诗,带着残弱的身躯四处考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她在同仁医院安然病逝。
有人说,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无论百花盛开,还是秋叶凋零,她始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是的,她经历了所有女子梦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涛中安然前行,从山温水暖的江南到气势磅礴的北京,从浪漫柔情的康桥到小桥流水的宋家庄,从温婉的诗人到坚强的建筑学家。
可是,人们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谁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桥的犹豫不决,伤痛欲绝谁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卧听风雨的孤独寂寞谁能感受到?她拖着病躯奔走于山林之中谁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发出的光,是经营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热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让回甘。
当我们回首历史,并不只是看到一个绝世女子,一个建筑学家,而是看到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熠熠闪光。
时光学会了沉默,因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场,但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6
第一次听说林徽因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简单一述,但我也从老师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这个女子的睿智与才情。
某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林徽因传》,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却被那恬静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从那时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疯狂地用无数优美的词句来诠释这个神一样的“中国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纯净。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纯洁”的含义。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她美的令人难以靠近,只能远远地、静静地去走进她的心灵。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维系着爱情,她太冷静、太清醒,即使她深爱着徐志摩,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她也能决绝地转身,因为徐志摩有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林徽因不会沉迷于情爱中,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女子,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令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如莲花般的纯洁。
她是那般优雅。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远是清新美好的,与她本人一样,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她的柔美、优雅、淡薄平和倾倒了无数座城,天堂杭州为她倾倒,皇城上海为她倾倒,雾都伦敦为她倾倒……她是一个柔美并孤傲的人,她没有陆小曼的执着疯狂,也不会像张爱玲那样为爱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说,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世间又有几人能像他一样抛开一切喧嚣、放弃所有的荣华?她不需要富贵荣华,只要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一盏灯足矣。她要平淡的幸福,要安稳的生活。所以,她离开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与梁思成相守一生。殊不知,她选择托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后会另娶他人。而金岳霖——这个从未拥有过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林徽因太过清醒,清醒到几乎可以看淡一切,但,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没有疼痛,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地对它的作者“白落梅”心生敬仰,她用简单清新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传奇才女的一生,把这个世间最美的女子,用文字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静守己心,看淡浮华,宁静致远。”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7
最完整地了解林徽因的故事,来自白落梅优美的散文《林徽因传》。
这个女子从来没有因为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而被人们遗忘,她的名字总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在一起,和徐志摩、粱思成、金岳霖这三个大名鼎鼎的才子紧密相连,她是永远停留在西子湖畔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存在。
她有着建筑学者的理性与诗人敏感的洞察力。谁又曾知道,她的心头停驻最久远的就是那种不甘心、不畏难、不退缩的情感,这种情感最有张力的表达便是化为执念。就是依靠这种兼容着学者和诗人的复杂情愫注定她会成为一个永远的传奇。
她曾经在北方经历过抗战的烽火,也曾经为了生活颠沛流离辗转到了南方。每到一个地方,她会忘记自己是个漂泊的人,而是将为国倾心的高贵情感化为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琐碎中去。她在当地进行古建筑考察,随遇而安,也是她那一代学者的特殊处事原则。逆境并没有毁灭她的从容与娴雅,而是将她的文字带入了一个更加通灵净化的世界。那些映射着小楼与茶铺的街景,在她的眼中,正是整个建筑史上最诗意的画卷。
她曾经被医生宣告不久于人世,但这些并没有摧毁她拼搏的意志。她经历过多次修改与论证,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和大家共同完成了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为了拯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抱病深入工厂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献礼。她在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与助手一起,再次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圆满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她深知自己对徐志摩情感的影响,在临终前面对张幼仪曾经心怀愧疚。但是,那触动灵魂的相逢既然是必然,便无须逃避。就如白落梅说的:“其实,人生原本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的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这就是林徽因,一个从骨头里要尊严要人格要专爱的女子。她最愧对的是人不是丈夫粱思成,而是在她身边默默相守,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不能辜负宠她信任她的丈夫,也对执意守侯她的金岳霖不忍转身,直到有一天,看到红尘中飘荡的云烟终于豁然醒悟,真爱无悔,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感情,都是美好。就如你在四月天,高高仰望云空,烟雾过去,仍是原来,何必执着呢?
她的浪漫与多情在那个渐渐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坚持下去的信念。这个美丽的精灵,无论是因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还是源自于和平年代的融入,仿佛唯有将心头的执念化为一朵朵绽放的白莲花,融入到国家和个人的历史使命中去,才是真正的归宿。
洞悉了世事无常,便会有了风轻云淡的豁达。她的一生,不能不说是完美。理想、事业和她所爱的家,都给予了她最忠实的回馈。寻常女子所仰望的就是她所拥有的,在经历过凡尘最繁华的一段过后,她也和别人一样,在最后的日子里,以茶、清风、明月和回忆相伴。所有的人最后的结局,都会被打回原点。“所有的女子都有自己的花期,花开时,占尽人间春色,无限芳菲;花落时,不堪入目的凋零让人叹息。”
她在卧病的生涯中,从来不肯放下自己的事业与文字,无论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还是形销骨瘦的林徽因,都让众多爱她的人难以割舍。想必那些灵逸的文字,能将她在生命中的遗憾悄悄弥补,在那些倾情绽放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一个女子从来不曾消极的精神世界和从来不知疲倦的坚持,这些对她来说,已然足够。
她写过,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般的 堪破,已算是至情至性!所谓她的风情万种,她的才华横溢,以至于她的至死不渝,都是内心永不放弃的坚持,明明知道,却割舍不了。那种女人所带来的震撼,势必不可抵挡。你若愿意潜心去读,自然也会随她追梦。